“香菇縣”的歷史
發布時間:2013-08-1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清康熙《慶元縣志》‘慶邑之民,以制章為業.老者在家,壯者居外川、 陜、云、貴,無所不歷。”又據民國36年《慶元縣情簡編》:“全縣有菇民6萬,約占總人口七成。”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菇民在人民政府扶持下致力生產,1954年香菇產量曾達616噸。后來受“左’的路線和“文化大革命”影響年產量竟跌到 Z.15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政策,使這一古老產業枯木逢春、通過推行段木新法制菇與木屑袋料栽培技術,產區內移,市場興起,參與香菇產銷者遍及全縣。1993年統計,有60%以上農戶從事香菇生產;有10%人口參與香菇購銷;有12%人口奔忙于香菇原材料的加工、運輸、銷售上。是年,香菇產量達 500O噸,產值 1.4億元。香菇 業不僅是慶元經濟的支柱,慶元亦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為世人所矚目。
中國人采食菌類,最早見于東漢《神農本草經》和王充《論衡》中關于“紫芝”(野生菇類)的記載.可上溯1800年前的漢、晉時期.但用人工方法栽培香菇·據考始于南宋,相傳系建炎四年(1130)出生的慶元縣一位名叫吳三的農民發明。他通過觀察深山中被風刮倒的闊葉樹木能長出香菇的自然現象,結合長期的生產實踐,總結出一套從擇樹、砍花到焙干、貯藏等有關人工栽培香菇的技術,為人類打開探索菌類科學的大門、吳三亦被廣大菇民尊稱為‘吳三公”歿后立廟把泰坐落在五大堡鄉西洋村規模宏大的松源殿(又稱西洋祖殿),就是慶、龍、景三縣菇民為祀奉這位菇神而修建的,香火歷久不衰。1989年國際熱帶菌類學會主席張樹庭教授曾來此考察,親筆揮寫“香菇之源”題額,確認慶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技術的發樣地。1992年7月臺灣大學植物系教授李瑞青先生一行來慶元考察后,亦認定香菇技術的發祥地是在中國而不是日本,是偉大的農民發明家吳三為祖國摘下了這頂桂冠。
吳三公發明的人工栽培香菇技術,最初是在百山祖深山幽谷中的棚戶間推廣,后逐步擴展到龍泉、景寧邊緣鄉村和慶元具的北部、東部地區、這一帶地處洞宮山脈,森林茂密,生態環境十分適宜香菇生長,廣大貧苦農民在耕種之余便靠香菇為副業,彌補農業收入之不足。但老法制菇耗材量大,每年用于做檣、燒炭等的木材數以萬噸計,本地資源經不起這樣長期的消耗,再者香菇發展后亦需尋求市場,于是從元末明初始.慶元及龍泉、景寧縣的菇民,就陸續到外省拓展。先在福建、江西,后至川、陜、云、貴,浪跡半個中國、因制菇極其艱辛,且具一定技術,遂為三縣菇民的“專利”,至今民間尚流傳著“朱王親封龍慶景,國師(指劉伯溫)討來做香菇”之說。
慶元習慣把菇民的聚居地稱“菇民區”、據1953年縣人民政府的《菇情調查》,當時全縣42個鄉中有25個鄉屬“菇民區”。其中荷地、楊橋、漈東、嶺頭、西溪、八爐、東山、石湖、東喬、齋郎、青竹、四山、三坑、竹山14個鄉菇民最多,占總人口的74%;舉水、落嶺、濛西、合湖、南陽、楊石6鄉次之,占總人口的60%;和山、周墩、竹坪、南坑、左溪5鄉稍少,占總人口的43%、由于菇民的生產地在外省,生產方式又如同候鳥般的冬去春回,60年代前,政府對“菇民區”實行特殊“政策”,如征兵要比非菇民區提前2個月,一般都在菇民上菇山之前結束;學校則只放“冬假”不放暑假;菇民區的鄉村干部每當菇季到來即一部分留家組織老弱婦幼搞好防火、治安,等待明年菇民回家一部分則派赴外省去各個菇民分會領導香菇生產。合作化后,菇山收歸集體經營外出菇民減少。“文化大革命”期間,甚至把外出制菇作為“資本主義尾巴”批判錯誤提出“槍斃香菇”口號,以致這一傳統產業,幾乎瀕臨滅絕。
80年代后,木屑袋料栽培香菇技術蓬勃興起,原來不屬“菇民區”的鄉村,也大力發展香菇生產,“菇民區”與非菇民區已無明顯區別,只有專業化程度高低之差。據1992年調查,全縣撤區并鄉后的20個鄉鎮中,有2個香菇專業鄉、鎮(嶺頭、荷地),78個香菇專業村,10000余家香菇專業戶,至于把制菇作為一項家庭副業者,則占總農戶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