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創造“菌”字時,或許認識到它的糧食屬性,將代表糧倉的“囷”放在“草叢”下,意指“草里藏的糧食”。我國是最早利用菌菇的國家,在食品、醫藥等方面有很多記載,東漢末年的《神農本草經》論述了12種真菌藥物及其藥性;唐代《四時纂要》寫明了種植技術;宋代有了第一部食用菌專著《菌譜》。
菌菇的學名是“食用菌”,在蔬菜中自成一派,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卻有著菜的膳食纖維、肉的高蛋白,且只要有菌種就能種植,不受氣候、空間限制,周期短、產量高,飽腹感強,堪稱“菜”“糧”兩吃。歷史中,菌菇一度成為“應急糧”,清代中期云南頻發饑荒瘟疫,百姓吃菌菇保命。國外食用菌菇的歷史也較早,古羅馬人將菌菇列為“上帝的食品”,只能在節日享用;古希臘人認為,吃菌菇可提高士兵戰斗力。
當下,全球人口都講求高質量發展,涉及到營養,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量相應也大幅增加,菌菇有成為新的蛋白替代源的可能。即使在荒漠化、石漠化、鹽堿化的土地上,或僅依賴植物秸稈、枯木,菌菇均可成活,還可反過頭來修復土壤,做到了“五不爭”: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早在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把食用菌列入優勢特色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曾特地在糧、油、肉、蛋、奶、果蔬之后加了“菌”字。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進一步提出“開展優良菌種等種源攻關、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開發食用菌食品”。
從古至今,國人從認識到采摘、食用,再到人工栽培,如今我國食用菌已成為種植業領域第五大產業,占全世界食用菌產量的75%以上,菌菇正在充實國人的“糧袋子”“菜籃子”“肉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