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黃始載于《藥性論》。《本草圖經》云:“桑耳又名桑黃,有黃熟陳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并附有“信州桑黃”圖一幅。《綱目》在“桑耳”條“釋名”項下云:“桑黃以下皆硬菰之名。”這里“桑黃以下”,是指“桑黃、桑臣、桑上寄生”之名,認為此三名指一種硬菰,不是“軟耳”,說明桑黃是生于多種樹上的硬質的大型真菌。據《本草圖經》“信州桑黃”圖呈不規則塊狀,有毛,并參考現代有關文獻考證,認為其代表種即指多孔菌科的火木層孔菌。又唐代《酉陽雜俎》載:“代地(今河北尉縣)有樹雞如桮棬,呼為胡孫眼。”其形態描述亦為本種。
桑黃歷史雖然久遠,但一直無法成為中藥漢方中穩定的一味,究其緣由,并非其功效不彰,而是由于外觀形似桑黃的真菌頗多,真正的桑黃又極為稀少。古人沒有顯微鏡,更沒有分子鑒定技術,自然難以將這些菌物區分開來,導致歷代古籍對于桑黃的各項特性以及功效難以統一,在醫藥界也沒有得到廣泛重視和應用。
下面來看看國內外的桑黃:
1. 日本:
現代桑黃的研究起于二戰后的日本,當時,美國投放的原子彈導致長崎地區癌癥病例增加,唯獨長崎附近一個叫“女島”上的居民健康狀況良好。日本學者就此研究“女島”盛產的野生桑黃,于1968 年揭示了桑黃的抗癌功效,發現桑黃的腫瘤抑制率高達96.7%,在受測藥用菌中效果最好。
2. 韓國:
繼日本以后,韓國于1984年起全力支持桑黃研究及開發,1997年,韓國政府批準桑黃菌絲體為抗癌輔助藥品。目前桑黃在日本及韓國的地位,有如中國的冬蟲夏草。
3. 中國:
20世紀90年代,韓國商人在中國大量收購野生桑黃,這一珍稀菌物資源才受到學者和產業界人士的關注。1996年,安徽金寨首次完成桑黃人工栽培。2012年,浙江千島湖和陜西省微生物所陸續實現桑黃的代料栽培。2022年,上海市農科院牽頭發表《桑黃產業發展千島湖宣言》,進一步規范桑黃分類命名,創新產、學、研、管結合機制,促進國內桑黃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