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是口蘑科,口蘑屬真菌。子實體散生或群生。菌蓋直徑可達25厘米。扁半球形至近平展,污白色。具黃褐色至栗褐色平狀的纖毛狀的鱗片,表面干燥,菌肉白色,細嫩有特殊的清香氣,肥厚。菌褶較密,彎生,不等長。菌柄較粗壯。菌環以下具栗褐色纖毛狀鱗片,內實,基部稍膨大。菌環生于菌柄上部,絲膜狀,上面白色,下面與菌柄同色。擔子棒狀,孢子印白色,無色,光滑,寬橢圓形至近球形。松茸名稱的由來歷史悠久,最早源于我國。
我國松茸古已有之。歷史上中國人口沒有現在多,生態環境、植被等比現在好,松茸的生長和分布可能不像現在這樣相對集中在某些地方。北宋時,唐慎微撰寫《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等著作時就使用了松茸這一名稱,據說因該菌生于松林下,菌蕾如鹿茸,故名松茸。宋代陳仁玉《菌譜》有:“松蕈,生松蔭,采無時。凡物松出,無不可愛,松葉與脂、伏靈、琥珀,皆松裔也。昔之遁山服食求長年者,蹇松焉依。人有病溲濁不禁者,偶啜松下菌,病良已。此其效也。”這段話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松蕈,生長在松蔭下面,不定時采拾。凡是松樹所產的東西,都很可愛。松葉(松針)、松脂、伏靈(即茯苓)、琥珀,都是松樹上的孳生物。昔日支遁(因為“支遁買山”的故事而被后世稱為“遁山”)服用丹藥,欲求長命百歲,經常依靠著彎曲的松樹憩息。見到有小便渾濁且失禁者,偶然吃了松蕈,居然治愈了。這就是松蕈的功效所在。”支遁修行,也會食用松蕈。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把松蕈列在“香蕈”條下,又稱臺蕈、合蕈。據考證,松蕈即松茸。現在有人說,日本人上世紀八十年代來云南發現松茸,松茸才被人們認識,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
松茸現在備受人們青睞,就是因為其具有顯著的功效與作用。食用松茸,可以強身健體、補腎壯陽、調和腸胃、補益氣血、化痰驅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