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又叫竹笙、竹參,單從名字的叫法便可以得知其營養價值有多高,其盛產于西南地區,在貴州畢節織金街道也會經常看到竹蓀的影子,通常人們會用竹蓀來煲湯,做火鍋。那么您知道竹蓀有那些種類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竹蓀的具體分類。
竹蓀的介紹
竹蓀入饌,始見載于唐朝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南宋陳仁玉《菌譜》,明代潘之恒《廣菌譜》等均有記載。清代《素食說略》“竹松”條記載較詳:“或作竹蓀,出四川。滾水淬過,酌加鹽、料酒,以高湯煨之。清脆腴美,得未曾有。或與嫩豆腐、玉蘭片色白之菜同煨尚可,不宜夾雜別物并搭饋也。”所謂“清脆腴美”,大概就是竹蓀特點的最好概括。
竹蓀并不被當代人所熱衷,但其滋補強壯、補氣養陰的功效還是值得我們重視,多了解其具體分類也有助于加深我們對竹蓀的認識。
竹蓀的種類
人工栽培的竹蓀有短裙竹蓀、長裙竹蓀。近年來,我國食用菌工作者成功馴化栽培了兩個新種,紅托竹蓀和刺托竹蓀。另還有黃裙竹蓀,但有毒,不宜食用。
短裙竹蓀
短裙竹蓀子實體較大,高12-18cm。菌托粉灰色,直徑4-5cm。菌蓋鐘形,具顯著網格。頂端平,有一穿孔。菌幕白色,從菌蓋下垂直3-6cm,網眼圓形,直徑1-4mm。
長裙竹蓀
長裙竹蓀子實體中等至較大,高12-20cm,菌托白色或淡紫色,直徑約3-5.5cm。與短裙竹蓀不同的是,它的白色菌幕通常有10cm以上,且其網眼多角形,寬5-10mm。長裙竹蓀在古代時又稱“僧竺蕈”。據傳,清光緒年間,素來鐘愛美容養生的慈禧太后派出親信遍訪天下以求長生不老之藥,好不容易才覓得“僧竺蕈”若干,也就是長裙竹蓀。慈禧太后動用官兵三千人,費時九個月,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最終才覓得長裙竹蓀1.5公斤,平均每人僅僅才找到0.55克,可想而知其珍貴稀缺程度。
長裙竹蓀生長較快,個體大且產量高,是一個很好的栽培品種。短裙竹蓀生長較慢,因此栽培時生長周期較長。
紅托竹蓀
紅托竹蓀是一種清香型高檔食用竹蓀,具有朵大、肉厚、外觀好、鮮嫩脆爽的特點。紅托竹蓀是已知竹蓀中品質最好的一種,而織金紅托竹蓀又數其中之最。
荊托竹蓀
荊托竹蓀子實體較小,其形態近似長裙竹蓀。菌蓋近鐘形,高2.5-3.5cm,寬2.5-3cm,薄而脆,網格呈多角形。菌柄較長,菌托白色或淺灰色,后期漸呈褐色或稍深。
對于竹蓀的種類,就為大家分享完了,其大的方向分為長裙竹蓀和短裙竹蓀,人工培育的有紅托竹蓀和刺托竹蓀。(來源:今日頭條 故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