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菇,也叫地菇。又是一年野生菌采摘時節,小小苦菇肥嘟嘟的影子總是讓人記憶猶新。那年代,因為日子過得清貧,憶往昔總有那點酸酸的苦澀味。
苦中作樂。大山,給你留下的永遠是讀不完的偉岸,寫不完的詩情,裝不完的豐厚。孩子們走進大山,總是歡歌一片。《學習雷鋒好榜樣》、《在希望的田野》……歌聲總是響徹山谷,那一個個等著下回分解的故事也總是讓我們樂此不疲的跟著大人后面。牛肝菌有牛肝菌的“窩”,苦菇也一樣有著自己的“窩”。進入苦菇山,孩子們找牛肝菌比較費勁因而有點失落,懶洋洋只是按部就班跟著。
望著自己簍中并不多的牛肝菌,此時的我會抓緊時間彌補遺憾,想在找尋苦菇中得到些許安慰。拼命揮舞著手中的柴刀,腦中浮想著苦菇那可愛肥嘟的影子。一不小心,掉進了一座墳旁,嚇得我直想扯開嗓門找尋大人,但當我望見東一個、西一個的苦菇時,苦菇很少能找到似牛肝菌一窩的驚喜,一般都是單生的。壯著膽兒摒住呼吸,害怕有人搶我的寶貝,快速采下這一站。驚嚇的背后是我采了滿滿一簍苦菇,滿載希望而歸。
“蜂”回路轉。在一座茂密的松樹林下,在一棵闊葉樹下,望著那個碩大撐著傘蓋的苦菇,我彎著腰,拿著柴刀,采下了它。“嗡嗡嗡……等我聽到響聲,已來不及躲藏,被蜂蜇了一口,頭上起了一個大包包,高興之余我痛得流了眼淚。哭哭啼啼中哥哥為我敷了黃泥巴,不認輸的我又投入了戰斗。找到山頂,在干枯的樹邊我又發現了一個大苦菇,忘記了傷痛,全然沒注意到頭頂上的蜂窩,結果是我的手又被咬了一口。在同一座山,在山腳和山頂,被咬了兩口,讓我撒起了嬌,哥哥安慰我,說我是能干的找菇小小人,破涕為笑后的我又投入了下一座山的找尋。那一年,我7歲。
溫馨家園。片片苦菇,條條苦菇,藏著是小孩們無知的歡樂,卻是大人們的苦痛。然而貧苦的日子,卻是寫滿和諧,寫滿歡笑,鄰里們的歡聲笑語總是索繞屋檐。采菇回來,曬的是成績。那時除了在課堂上真正的成績,在鄰里,孩子們的成績還有砍柴、拔豬草、采菇、拔野菜……。小伙伴們在同一屋檐下刮著菇腳,樂在其中。等母親燒開那一鍋水時,那一個個可愛的菇寶寶也迅速滾落到鍋中,煮好后的苦菇要用冷水不斷的漂洗,這樣可以褪去苦味。清炒一盆苦菇,一家人美美的享受。而更多的是母親把這些煮好的苦菇曬去一點水分,加入蒜頭、辣椒制作成成菜。因為苦菇謎后的味道不同于一般的野菇,不僅存放時間長,且更是多了一份滑爽。寒冷的冬天,鄰居們聚在一起,桌上擺放著各式的成菜,其中就有一盆苦菇,各人旁邊放著一雙筷子,還有一杯綠茶。嘮叨著往事,數著誰家的豬肥,誰家的孩子成績好……。
在這帶著些許浮躁的社會,在這充滿著機器隆隆聲的時代,在這互聯網萬能的年代,找不到的卻是苦難歲月中的那點溫馨,那點悠然!
(作者:黃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