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意味著什么
發布時間:2016-12-1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農產品品牌的多少和強弱,代表著農業全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市場認可程度,也是一個國家農業競爭力的象征。
人參是百草之王,自古就被譽為滋補佳品。什么參是世界上最好的?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高麗參。這一觀念在國際甚至中國都被廣為接受,韓國的高麗參一直占據產業高端,其整體銷售價格比起中國人參一度高出10倍以上。同科同屬而且都長在長白山脈的高麗參與中國人參差距怎么這樣大,聞名遐邇的吉林人參在市場上怎么賣的卻是“白菜價”?業界人士最后發現根本原因是我國沒有一個可以和韓國正官莊高麗參抗衡的大品牌。即便是白菜,在市場上響當當的山東“膠州大白菜”在集中上市期兩棵裝的精品白菜也賣到每箱60元,而普通白菜每棵要賣到6元錢也不容易。那么,品牌對于不同主體究竟意味著什么呢?簡單說,就意味著“價值”。
品牌能為客戶創造價值。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放心、優質”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消費者選購農產品的核心標準,而當食用過農產品、熟悉品牌及其特點后,品牌往往就是衡量信任度的重要指標,成為影響顧客購買決策的關鍵要素。可以說,我國的消費者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意農產品品牌,很多人選購農產品往往是慕“名”而來,價格并非是考慮的第一要素,“因為信任,所以愿意支付”。選購品牌農產品,不僅可以讓消費者在玲瑯滿目的農產品市場上減少“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困惑,大大降低選購搜尋成本,提高采購效率,節約時間和精力,降低潛在的食用安全風險,而且會讓消費滿意度大幅度提高。想想看,如果家里招待客人的是云南普洱茶、陜西洛川蘋果,對消費體驗就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往往會有“真不一樣”的美好感覺。
品牌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品牌是一個企業產品質量、科技含量、管理水準乃至企業文化等綜合因素的形象代表。而且,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品牌營銷戰略往往就成為企業發展戰略。
一是可以幫助企業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如果顧客對某一農產品品牌比較熟悉并認可,而且對品牌質量也充分信任,不僅會產生一種購買慣性,持續反復購買這種農產品,而且還會以口口相傳等形式不經意間成為企業的義務宣傳員,擴大顧客群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推出新產品并進行促銷推廣活動,這些老顧客也會樂于嘗試新口味,這將成為一個企業在日益激烈的農產品市場上擁有“山頭”的核心“外援”。
二是可以幫助企業取得豐厚利潤回報。這些年有關部門的統計監測表明,從事農業生產的利潤率是比較低的。現在辛辛苦苦一年到頭種10畝糧的純收益和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經常不相上下。而農業企業如果培育出市場認可度比較高的品牌農產品,也就意味著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高價優勢。目前市場上“有名有姓”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價格比大路貨一般要高一半左右,而有些名氣的品牌農產品售價則更高,甚至通過“會員制”鎖定的高端客戶則要支付數十倍的價格,而且“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甚至有人近來在這一視角上呼吁重新審視農業的“弱質性”,否則為什么外部資本進入農業的沖動如此強烈呢!
三是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在分銷渠道中的談判能力。目前,我國農產品生產經營規模總體偏小、成本偏高、利潤偏低,而農產品柜臺往往是超市“賠本賺人氣”的買賣,因此進門費、店慶促銷等名目讓農業企業叫苦不跌,盡管國家出臺了有關監管措施,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相當一部分缺乏實力、缺乏品牌的中小農業生產經營者依然在超市門外徘徊。而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農業企業則會在這方面變被動為主動,由“硬要”到“應邀”,在進超市、鋪貨架等一系列問題上取得營銷支持。
四是可以幫助企業在遏制競爭對手上形成“品牌壁壘”。而對手要消除這一壁壘,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和時間都絕非易事。因此,農業企業要“逐利”,必須先“爭名”。同時,品牌也能為產業乃至國家創造價值。農產品品牌的多少和強弱,代表著農業全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市場認可程度,也是一個國家農業競爭力的象征。雙匯、蒙牛、伊利、匯源等一批農業企業品牌和五常大米、定西馬鈴薯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表明我國農業在市場化國際化的進程中正快速發展,但與美國、法國等農業強國比較,我們的農產品品牌建設則還處于起步期,還有太多的功課要做。(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張興旺 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委員)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