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發展這么多年,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模式:
1、航母模式
這種模式在很多地方用得很好。比如說云南省思茅市,為了打造普洱茶品牌,發展茶產業,把名字都改成了普洱市。在茶葉領域,云南普洱這幾年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效果很好。一個地級市或者一個大的區域集中力量打造一個產業,這個產業在世界上可能都是有影響力的。五常稻花香、贛南臍橙等也都是運用航母模式,通過規模和產業集群的效應,掌握市場的主動權甚至掌握定價權,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艦隊模式
和航母模式只打造一個品牌不一樣,這種模式是先打造一個品牌,然后是第二個、第三個或者更多,多個品牌組成一支品牌的“艦隊”。去年廣西做了一個品牌叫“廣西好嘢”,它其實是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基礎上有各種各樣落地的措施。比如說培育 30 個區域公用品牌、27 個農業企業品牌,64 個農產品品牌等,每年分步驟去打造。
目前廣西有 8 個全國農產品特優區,它是依托特優區核心產業,以分期的方式來進行品牌打造,比如說永??h永福羅漢果、田東縣百色芒果、陸川縣陸川豬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清晰的品牌“艦隊”。
3、高鐵模式
這種現在用的不多,因為它對產業的要求比較高,做得相對好的就是山東。山東在前幾年打造了“放心農產品”,作為總體的品牌去運作,在這個基礎上有各種各樣的品牌,其中包括山東評選出的一些區域公用品牌。把這些品牌捆綁起來做推廣,比如說在機場、高鐵站做廣告,去中國香港、去美國做推廣等,因為山東的產業技術比較好,萊蕪生姜、章丘大蔥等產品的影響力都是挺大的。
做完“放心農產品”之后,去年山東又啟動了“齊魯御貢”,把山東曾經進貢給皇帝的農產品打包在一起,再去打造第二個品牌。這樣,“放心農產品”就像是一個很好的基礎車廂,“齊魯御貢”又是一個,這種把好的產品和品牌集合在一起開始推廣的方式,就是高鐵模式。
高鐵模式和“一攬子裝”不一樣,它是有了大量的產業做基礎,然后才能用這種模式的。一般省里面用這種模式比較合適,或者大的、產業比較集中的地級市,或者產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地級市,也可以用這種模式。
所以,在做區域公用品牌之前,要思考什么樣的模式更合適,這是個戰略問題。對于縣或者地級市來講,我們的建議是1+1+1+……這樣的“1”多了,整體自然就厲害了;如果只會一招,能“一招鮮吃遍天”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