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怎樣改變農業營銷模式?
發布時間:2016-11-1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農產品入駐網絡平臺的熱潮一波接著一波,從柳傳志賣藍莓和獼猴桃,到劉強東種起了大米,再到京東、淘寶的生鮮電商……很多超市可能買不到的土特產,現在網上都能買到,既便宜又能送貨上門。這些對很多農民朋友來說,農業確實是件好事,可以讓農產品可以走出深巷子,能帶來更大的市場。“互聯網農業”逐漸受到了社會和資本的關注。同時,互聯網廣闊的市場也讓更多的農產品行業人士看到商機,紛紛想要分得互聯網的一杯羹。
對很多農民來說,過去是提籃沿街叫賣,或者在田間地頭,等著客商上門收購。現在是坐在電腦前,輕點鼠標,就可以讓自己的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方式又是如何被改造的?
例如山東地區很多農產品企業,都是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注冊了網店,搭建了網站。比較成功的平臺,專業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幫助農產品企業搭建網站,推廣農產品。通過互聯網,更加有效的進行品牌的建設和產品的宣傳。
以前,農民找不到好的流通體系,而一個好的流通體系,卻又跟產品對接不起來。而互聯網讓農民解決了這個問題,它讓農民把以往非標準化的、分散的、少量的、多樣性的農產品打造成標準化、品牌化,大規模的工業品。把農產品變成了工業品,也就把工業化的流通體系打通了。
從營銷方面來說,互聯網這種新的媒體平臺及通訊工具為農民提供便利的營銷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他們多花點時間、多用些心思、多搭配些手段,就能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以此推銷產品便得心應手。“粗糧、核桃、大棗等他們都是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微博、微信傳播的成功案例,所以今后會有更多人為家鄉或特色農產品代言,新媒體將成為農產品營銷的新戰場。
從信譽方面看,互聯網給出了新思維。今天網上或超市購買的生鮮食品,有不少外包裝上貼有二維碼,手機掃描后可以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種、何時采摘、誰來采摘、保質日期甚至成分等一應俱全。
也就是說,互聯網可以解構、重組傳統農業的生產關系,從而創造更多的市場機遇。足不出戶網購生鮮農產品,不僅僅給消費者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關系變近了,生產信息更加透明了,你也就吃得更加放心了。
也可以說,互聯網將為農業帶來一個不一樣的秋天。(來源:中國農業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