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這一年食用菌行業的食品安全問題,存在不少的隱患。從網絡上爆料金針菇打激素事件,到不良商機為增賣相增白劑洗蘑菇,再到給黑木耳注水增重,用硫磺熏“白銀耳”。這種種發生在食用菌行業里的食品安全事件,給消費者帶來了恐慌,讓他們對食用菌食品安全產生了擔憂。這幾年食用菌在公眾心目中建立起來的綠色、營養、無公害的良好形象被無良的商販給抹黑了。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民生重點。2013年年底,先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經濟會議,都著重強調了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會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要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確保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質量安全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生命線。面對發達國家強勁的貿易壁壘和貿易保護主義,中國應該通過互助性經濟組織將分散食用菌從業人員漸漸向合作社集中,建立食用菌產品的編碼、生產檔案、檢測、流通、儲運以及目標市場等信息庫,實行與國際接軌食用菌產品追溯制度,實現食用菌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管理,提高中國食用菌產品質量和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