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寮”又稱“蕈寮”,乍一聽還真有點陌生。可在30年前,龍泉一帶的山區,人們對“菇寮”卻很是熟悉。它是早年龍(泉)、慶(元)、景(寧)三縣菇民在深山老林里用樹木和茅草搭建而成用于存放香菇、并可飲食起居的寮子——是菇民們每年都得住上半年之久的“山里之家”。
好久沒見到“菇寮”了。
聽說龍泉大賽村的山上有一個,一個周末,我和愛人吃過午飯驅車前往。沿一條枝葉相掩的小道,大約開了三十多分鐘,終于,在一個名叫羅源的山坳里看到了久違了的“菇寮”。
“菇寮”用土墻壘得嚴嚴實實,墻外掛著柴刀、簸箕、鋸子等生產工具,頂端覆蓋著厚厚的茅草。寮長約8米,寬約5米,高約3米,用長條雜木構建而成。寮分內、外兩間,內間有一張簡易的床,外間砌有灶臺,灶臺邊上整齊地擺放著桌、椅、碗、筷、電飯煲等生活用品。
寮里沒有窗戶,僅有一處雙開的門。由于沿襲了傳統的搭建模式,它與我印象中的“菇寮”沒有兩樣,只是如今寮里也用上了電,添置了一些現代的設施。
史料記載,約1800年前,龍(泉)、慶(元)、景(寧)的先人們就發現、認識了香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這里每年都有數千菇民背井離鄉前往江西、安徽、福建等十數省、市做香菇。每年的秋末初冬出發,直到次年清明節才能回來。
30多年前,我也曾兩次隨菇民外出,在寮里吃過飯,住過夜。記憶中“菇寮”雖有點遙遠、有點模糊,可寮里香噴噴的米飯、濃濃的米湯以及那堆晝夜燃燒著供菇民們取暖御寒、烘焙香菇的篝火至今仍記憶猶新。在寮里,我還聽過菇民唱的山歌;學過幾句常用的“山寮白”(菇民們在山上溝通用的神秘語言);看過菇民們為抵御猛獸侵襲以及黑勢惡力欺凌而練就的獨具特色的七步、八步、三秋拳、板凳花等防身術。
如今,龍泉附近山上這唯一的“菇寮”,其主人是吳元康。寮是2011年建的,建寮的目的主要是想傳承久遠的香菇文化。為建這個“菇寮”,吳師傅先后投入了40余萬元資金。
望著這個“古老”而又熟悉的“菇寮”,我仿佛又看到了昔日繁忙的菇山和菇山上一個個辛勞的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