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久久久久,√8天堂资源地址中文在线,国产综合色香蕉精品,亚洲欧美se

    浙南菇神廟及其文化

    發布時間:2016-02-0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浙西南山區的龍泉、慶元、景寧三縣地處浙閩兩省結合部,是香菇栽培的發祥地。八百多年來,三縣菇民創造、形成了特有的信奉習俗、菇民語言、菇民武術、菇民規范、香菇廟會等獨具特色的香菇文化,至今仍有不少與香菇文化相關的歷史遺存保存,集中體現便是菇神廟。
      菇神廟既是菇民供奉祭祀香菇祖神“吳三公”之所,也是菇民議事、交易、娛樂之地,自明代就有,現存建筑大多建于清中晚期至民國期間。這些菇神廟的建筑平面布局、結構特征、雕刻工藝大同小異:縱軸線上依次為門樓、穿堂、戲臺、中亭、正殿,天井兩側為看樓。門樓、戲臺、中亭、神龕等部位最為講究,精工細琢,雕刻精美,構架做法和牛腿裝飾富有地方特色,蘊涵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又以慶元西洋殿、景寧英川菇神廟、龍泉龍南菇神廟群最為典型,是龍泉、慶元、景寧三縣香菇栽培歷史的重要見證。
      西洋殿又名菇神廟,坐落于慶元縣五大堡鄉西洋村松源溪畔,系清光緒元年(1875)慶元、龍泉、景寧三縣菇民為祀奉香菇鼻祖吳三公而合資建造的。西洋殿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總進深32米,面闊19米,中軸線上依次為照壁、大門、倒座、戲臺、月臺、中亭、正殿,正殿與倒座之間兩側為邊廂鐘鼓樓。門前內是八字形照墻,堆塑有雙龍戲珠圖、雙鳳、戲曲人物等圖案。二柱三樓式石庫大門,門額石刻“松源殿”匾,門墻檐下堆塑彩繪“空城計”、“三英戰呂布”、“八仙過海”、“水漫金山”等故事圖案。大門兩邊各設一磚石拱券門,門額磚雕“名山”、“福地”匾額,頂部磚制斗拱門楣;倒座明間向天井伸出戲臺,次間為戲樓,梢間與邊廂相連;戲臺四柱重檐歇山頂,邊廊鵝頸卷棚,當中是八角藻井;邊廂各五間,二層戲樓,明間為鐘鼓樓,重檐歇山頂;中亭隔月臺與戲臺相對,四角八柱,亦為重檐歇山頂;正殿五開間,梁架明間抬梁式、次梢間穿斗式。正殿后端設神龕,明間供吳三公神像,東次間供五顯神像,西次間供明代國師劉基像。戲臺、邊廂每榀內檐柱上均施以鏤雕人物牛腿,栩栩如生。夯土山墻,墻脊成觀音兜、老虎棟等形式,層迭起伏,錯落有致。西洋殿雕梁畫棟,飛檐翹角,氣宇昂然,木雕、磚雕、石雕、泥塑等工藝精湛、題材豐富,建筑構造和裝飾手法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浙南同期建筑的代表之作,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田菇神廟位于龍泉市龍南鄉下田村丹鳳山下,始建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由下田村項氏申一、申二兄弟創建,亦稱五顯廟,清咸豐十一年(1861)擴建,光緒十六年(1890)又擴建了大門與戲臺,擴大了規模。目前建筑通面寬15米,通進深27米,縱軸線上依次為門樓、穿堂、戲臺、中亭、正殿,天井兩側為看樓。門前圍合成一個條石鋪砌的小庭院,兩邊設一石拱門進入。門墻通體磚砌筑,開三門,當中門樓呈八字形,四柱五樓式,兩邊各一拱券門,均為條石門框。門樓門楣上嵌“威震南天”青石匾,門額正中龕嵌磚雕“五顯廟”牌位。磚瓦檐,翼角起翹。戲臺四柱歇山頂,中亭八柱重檐歇山頂。看樓五開間,正殿三開間。地面均用“水門汀”——將金梨(獼猴桃)藤砍成碎塊,煎煮成膠,摻入石灰等攪拌成漿鋪壓而成——墁地。門墻、梁枋、牛腿等均施精美雕刻。廟內現存清雍正十年(1732)的菇業收票木印模、清同治二年(1863)的“威顯南離”木匾及光緒年間菇民從上海定制的大玻璃鏡等和香菇文化相關的歷史文物。
      鳳陽山菇神廟又稱鳳陽廟,位于鳳陽山山腹,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周邊十三村的菇民集資修建(繼而修通了五條石階山道),是三縣菇民朝拜香菇祖神之所,也是三縣的四大菇神廟之一,惜“文革”期間被毀。1993年,十八村集資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每年農歷七月初一至初七為廟會。廟建筑平面呈縱長方形,通面寬16米,通進深29米,縱軸線上依次為門樓、穿廊、戲臺、中亭、正殿,存有部分原廟建筑石構件。
      龍井菇神廟位于龍井村尾水口,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平面呈縱長方形,座南朝北,通面寬16米,通進深33米,縱軸線上依次為門樓、穿堂、戲臺、天井、中亭、正殿。天井兩側為看樓。門墻通體磚石構筑,開三門,均為條石門框。當中門樓呈八字形,四柱五樓式,門楣上嵌“威震南天”青石匾。樓額磚雕“五顯廟”牌位?;ùu挑檐,翼角起翹,檐下施斗拱,戲臺四柱單檐歇山頂,中亭八柱重檐歇山頂。正殿三開間,五架抬梁結構,脊枋上有“大清光緒三十二年”的墨書題記。天井卵石墁地,余為泥地。屋面小青瓦陰陽合鋪。建筑布局、構造、雕飾同下田菇神廟如出一轍。
      麻竹坑菇神廟位于麻竹坑村與黃萬岱村交界的鶴山下,為兩村共有,建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原在麻竹坑村中,后整體搬遷至此。建筑座南朝北,通面寬15米,通進深31米,縱軸線上依次為門樓、穿堂、戲臺、天井、中亭、正殿。天井兩側是看樓,西側外設有輔房。門墻磚石構筑,開三門,條石門框,邊門為拱形。門樓呈八字形,四柱五樓式,門額嵌“靈昭萬古”石匾。門額上石雕“五顯靈應”四字。二重支挑磚瓦檐,翼角起翹。戲臺六柱單檐歇山頂,中亭八柱重檐歇山頂,翼角起翹。正殿三開間,五架抬梁結構,脊枋上建造年號墨書題記。天井卵石墁地,余為夯土地面。屋面小青瓦陰陽合鋪。建筑布局、構造、雕飾同其他菇神廟相似。2011年,龍南鄉的龍井菇神廟、下田菇神廟、麻竹坑菇神廟、鳳陽山菇神廟、楊山頭余家大屋、楊山頭柳家大屋合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于當地客觀環境和條件,浙南山區尤其是龍、慶、景三縣一直山多田少、地瘠民貧,農民們不得不“靠山吃山”,依靠香菇等維持生計并世代延續。相傳到了南宋,慶元縣龍巖村的吳三公吳昱在長期進山采集野生菌蕈過程中,通過觀察和實踐發明了“砍花法”、“驚蕈術”,使人工栽培香菇成為可能,因而被菇民尊為“菇神”立廟祀奉。明朝時,太祖朱元璋因久旱求雨而食素齋戒,處州人劉伯溫以香菇進獻。朱元璋品嘗后甚喜,旨令每歲置備若干。劉伯溫趁機奏請將種植香菇作為三縣的專利,他縣人不得經營此業。由此可見,三縣規模栽培香菇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并成為賴以謀生的主要產業。長期的生產經驗加上技術創新,使得三縣菇民可以熟練地在深山密林中栽培香菇而其他人做不到。這種現象被有意無意地解釋為是神靈的特別恩賜,也逐漸形成了群體特有的菇神信仰。在三縣境內,凡菇民聚居的地方都有菇神廟和村落神殿供奉菇神。每逢農歷三月及七月間的香期、廟會,四方菇民云集于此舉行祭祀,也形成了以祭神為核心,集議事會友、演戲娛樂、練拳習武、技藝交流等于一體的獨特文化。菇神廟憑借特殊的作用成為構成香菇文化的重要部分。
      菇民類似于以香菇生產為支柱的巨大部族,但又僅以香菇為維系紐帶,缺乏部族式的有效統治。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協調彼此關系,組織生產,菇民們除了接受當地政府的管轄外,還有賴于信奉、勞動、語言、習俗相同的行業群體的自行管理,組織、形成了菇幫公所、菇業會館、香菇行等行業機構,自然而然產生了一些領袖人物。莊嚴無比的菇神廟不僅是至高無上的供奉殿堂,還成為這些領袖人物議事、決策的場所,菇民社會中的重大事件均在菇神廟協商、議定。這里也成了維系菇民社會公權的象征。
      菇民世代在深山謀生,不少從小隨長輩遠涉異鄉,秋去春回,常常錯過春節、元宵等重要節日,因此每年的菇神廟會就是他們最大的節慶。廟會期間菇民會盡性歡娛,看雜耍、戲文放焰火以忘卻勞累。因而大凡菇神廟都有一個十分精致的戲臺,戲臺前還設一個中亭,專供上層人物及菇民領袖觀看。戲臺的另一個特色是在兩側廂房二樓分設男女戲樓,規定男左女右各居一樓看戲。一般廟里自設戲班,不時挑選農村的演劇、司樂人員,并配備戲服、道具和樂隊。這在無形中促進了菇區文化娛樂的發展。
      菇民常年在外謀生,難免會遇到強搶豪奪的不法之徒,不得不從小練拳習武防身,最普遍的功夫有硬拳、三步、五虎、七步及扁擔功——菇民靠一支扁擔就常常三五人不得近身。除了防身的“香菇功夫”外,菇民有一整套設機關陷阱避禽獸傷害的方法,大大小小的菇神廟會也成為相互學習武藝、交流技藝的場所。各種功夫、技法以擂臺的方式在廟會上交流、切磋。
      古時交通閉塞,菇民分散于外省異鄉,各自在深山謀生,難得交往,不少菇寮甚至一個冬春都無一紙書信來往。菇神廟戲期間成為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總結經驗、交流市場行情的大好機會。菇農們相聚,互賀平安吉祥、生意興隆,也傾吐各自的酸甜苦辣。不少人在此重新結成伙伴,組織新的菇寮班子。技術交流也是菇神廟相聚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各省的菇場情況、菇樹資源、技術方法等資訊,為菇民翌年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香菇行情同樣是菇神廟活動期間的重要交流內容。另外,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販在廟會期間將五花八門的商品拿來銷售,增添了熱鬧的氛圍。
      總之,浙南的菇神廟除了建筑本身蘊含的價值外,更承載著特有的香菇民俗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反映了三縣菇民社會、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為研究、認識浙南的香菇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公眾號

    更多資訊 ! 歡迎掃描左上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微信公眾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州市| 定边县| 墨江| 正定县| 定兴县| 徐闻县| 墨玉县| 乌兰察布市| 桐梓县| 乌鲁木齐市| 卫辉市| 米林县| 富蕴县| 祥云县| 中方县| 白山市| 永胜县| 元阳县| 高唐县| 射阳县| 道孚县| 镇雄县| 奉新县| 吉木萨尔县| 大埔县| 红桥区| 临澧县| 太谷县| 永春县| 新竹市| 宁德市| 忻城县| 那曲县| 蚌埠市| 彭泽县| 余江县| 望江县| 河北省| 云龙县| 辰溪县| 彭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