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銀耳歷史悠久
發布時間:2015-07-1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四川通江銀耳歷史悠久。通江銀耳“發軔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藥于明清,是清廷御膳之珍饈”,以朵大、味純、色黃、含維生素和氨基酸種類多、藥用功效顯著而著稱于世。早在明代,通江銀耳便以“皇家養生益年珍品”而享譽當世;在清代末期,因治愈了慈溪太后痢疾一病更是名揚天下,從此成為清廷御膳席上的珍饈,醫學專著《本草問答》、《本草詩解藥性論》及《御香飄緲錄》均有記載。據光緒二十五年五月《韓曹二地重建耳山會碑序》載:涪陽韓公坪、曹存溝一帶在光緒二十四年以前就成立了耳山會,是年以“白耳廣出”而建耳山會,表明于十九世紀末在陳河、涪陽一帶已廣泛種植銀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通江銀耳便出口香港、日本、英國、美國等國家地區。上世紀60年代,通江縣不斷改善和創新銀耳栽培技術,先后創造了人工接種芽孢菌種種植法、培育芽孢菌種種植法、培育菌絲菌種種植法,成為“我國人工有意識進行銀耳生產的發源地”。1995年,通江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