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應該以"預防為主"食用菌栽培應該以"預防為主"作為指導方針,以過硬的技術支持、嚴格的操作管理以及規范而不失靈活的管理方式為基礎。許多行業專家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只要按照食用菌生長允許的條件,做好各個環節的控制和管理,就可以達到理想的生產效果,收獲符合安全標準的質量好、產量高的食用菌產品。
發布時間:2016-12-1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11、菇柄過長控制問題:
根據香菇技術歸類總結,一般情況的菇柄長度范圍在3~5cm之間,而在香菇子實體生長過程中,影響菇柄長度最為突出的是光亮強度(或稱為環境陰暗程度);香菇適宜生長的光亮強度范圍在500~2500勒克斯之間,其次是溫度的影響,而氣溫、氧氣、濕度(或干燥度)對菇柄長度的影響作用,與光亮度相比就顯得并不突出,因為光亮強度可以引起環境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空氣相對濕度等相關指標產生相應的自然流通或變化。如果注意觀察菇場環境比較光亮位置的菇柄長度與比較陰暗位置的菇柄長度相比就會明顯區分出來:同一菌株(或叫品種)的香菇子實體,在不同亮度環境進行對比,亮度越高菇柄越短。12、菌齡不成熟檢測問題:
首先是菌齡不成熟,達不到正常出菇條件而出現“畸形菇”現象,是香菇部分菌株的固有現象,需要掌握適宜的菌齡(栽培袋培養時間)、積溫(從點種到出菇的累計溫度)、生殖生長的成熟程度(從轉色到適宜出菇的質量變化)等技術要領,(例如,菌瘤變軟、用手拍打菌棒發出內部空虛的聲音等檢測和判斷方法。)確認可以出菇了,在進行批量(100棒左右)的出菇實驗,確認完全達到生殖生長條件,在進行大批量催菇,就不會出現大批量的畸形菇。其次是出菇溫度過低或過高,也會出現畸形菇,但是此種條件出現的畸形菇的比例或概率比較低,等到適宜該品種出菇的適宜溫度在進行出菇,就沒有畸形菇了。
13、購買菌棒的出菇問題:
購買菌棒,首先要了解購買的菌棒屬于低溫、高溫、或中溫型品種,了解其栽培的菌齡和栽培時間,以及最佳出菇溫度等詳細技術參數,否則可能就會形成“布袋買貓——不知內情”,因為不了解菌棒適宜出菇條件而造成不能正常出菇,甚至不出菇問題。對于購買不知名品種的菌種或菌棒而不能正常出菇的情況,首先要判斷菌棒成熟度,第二選擇適宜催菇氣溫的天氣進行實驗性催菇,第三是采取驚蕈、干濕差、溫度差綜合催菇措施,第四是催菇期間需要保持菌棒表面的高濕度條件,尤其是轉色過重的菌棒,表面干燥時出菇困難或不出菇的常見現象。
14、菇場環境選擇問題:
菇場環境對出菇質量控制因素密切相關,根據不同出菇模式和出菇季節,需要選擇最佳環境條件。例如冬季出菇管理需要背風、向陽、干燥環境,而夏季出菇需要陰涼、濕潤、通風、光照度可調的環境。任何出菇場地,都要交通、水電、方便,遠離垃圾場、養殖場、臭水溝、污水坑等污染源,保持出菇場地環境的空氣新鮮。
15、催菇不見菇問題:
催菇不見菇的主要因素:一是菌棒成熟度是否準確?二是催菇方法和效果(溫差、震動、干濕差、保濕條件)等因素是否達到出菇因素條件?三是菌棒是否屬于催菇季節的出菇溫度條件?四是菌棒水分、營養、溫型、表面濕度是否適宜?
16、給菌棒補充養分問題:
代料栽培常用配方完全可以滿足出菇營養需要,只有前期出菇過多的菌棒,因為營養消耗過多而影響下一潮出菇或需要提高出菇產量和質量的情況下,可以給菌棒適當補充水分和營養,補充營養必須經過批量試驗,否則隨意補充化肥、增產劑、催菇劑、營養劑等沒有標注營養成分的“營養”,就會導致不出菇現象。
17、養菌時間長度問題:
采菇以后的菌棒養菌時間長度一般在8~30天左右。其中,與品種、出菇多少、培養料質量、養菌環境溫度等條件密切相關,一般是觀察采收后的菌窩內的菌絲由白色轉為褐色或開始分泌褐色液體時,說明可以進行下一潮催菇了。
18、畸形菇控制問題:
畸形菇控制,主要是指菌齡不成熟而大量出現的畸形菇或“爆米花”菌瘤。主要原因是栽培者或管理人員沒有對菌棒培養過程進行刺孔、翻堆、倒垛、后熟程度的細致管理,沒有進行出菇實驗,或缺乏對菌棒成熟度的檢驗經驗造成。
19、看天氣催菇方法問題:
反季節出菇的時間,從催菇到采收周期一般為6-12天.其中從催菇到大量出菇需要3-4天,從見到菇蕾到采收需要3-6天時間??梢詤⒖祭谩?345天氣王】的半月天氣形勢預報對菇場進行出菇、養菌的時間調整,有利于避開或預防極度惡劣或不利于培養優質菇品的天氣對出菇的影響。需要了解往年天氣變化規律,可以從網上搜索“歷史天氣形勢預報”,參考天氣變化幅度范圍,選擇適宜溫度范圍管理菇場。
20、菌棒長期不出菇問題:
此類現象在2012年的西峽縣、2015年的新鄉縣、靈寶市、2016年的甘肅省渭源縣出現類似問題。其中處在不出菇或出菇困難的主要因素:其一是催菇過程的菌棒表面濕度和出菇環境濕度不能保證出菇和菇蕾養育條件所致。其二是選擇的催菇氣溫和催菇人為促控條件不能適宜菇蕾形成和生長而導致長期不出菇。
21、幼菇死亡問題:
甘肅省渭源縣引進福建15cm×55cmd的香菇菌棒栽培模式,菌棒于2015年5月份擺進蔬菜大棚,想盡了千方百計的催菇方法,也沒有看到正常出菇現象,即使出現少量菇蕾都枯萎了,偶爾有幾個接觸地面的位置長出幾個菇蕾,也只能長成“花菇釘”。直到今年(2016年7月底)邀請筆者前往解決不出菇的疑難問題。經過現場環境溫濕度、菇棚內部溫濕度變化情況的反復檢測(見圖4)發現:棚外氣溫20℃左右,濕度65%,棚內溫度30左右,濕度38%以下。菇場的井水溫度12℃,菇棚內的地面溫度21℃左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