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市場競爭已經進入品牌之爭時代,以農產品營銷為功能把市場做大做強,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這樣才能占領市場,久盛不衰。
一、以名創牌,選擇叫得響的農產品名字,對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產品實行商標注冊。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消費觀念的更新和胃口的變化,天然、野生、土特型的農產品需求將不斷增加,這就要求在組織農戶生產時要反彈琵琶,看準趨向,滿足市場。世紀之初,我國已全面啟動“開辟綠色通道,培育綠色市場,倡導綠色消費”的“三綠工程”。要引領農民牢牢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推行綠色農產品營銷,靈活制定營銷組合策略,以促進農業經營效益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說要多發展自然的綠色的農產品;其次,運用企業形象識別系統,樹立當地形象,推出獨特的品牌運用產品組合使各種產品合理搭配,從而把地方農產品推向全國大市場,尉氏縣水坡鎮推出了“水坡辣椒,辣了家鄉辣四方;水坡西瓜,甜了你我甜中國”。宣傳得很新穎,也很有效果;再次,綠色商標。即在給綠色農產品進行品牌命名和選擇商標時,更注重符合綠色標志的要求。有的甚至還直接使用了“可食商標”。此外,消費者對奇形異彩農產品需求,使一個產品多種式樣,成了新的消費動向,如烏骨雞、七彩龜、黑小麥等農產品因為其顏色特別,藥用價值較高,不僅市場銷路好,而且經濟效益高。因此,新產品要有自己的特色適應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變化。
二、以質創牌,嚴格按質量標準生產,提高農產品品位;產品的質量標準上,首先,當前流行的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受到人們的青睞,在種植過程中應注意化肥農藥的合理使用,稍有不慎就會損失慘重;其次,要對農產品分類挑選,使優質賣上高價,包裝產品、保護產品,從而促進銷售,增加商品價值,達到增加盈利的目的。因此,農產品要進超市出國門,必須按標準規程進行生產,依靠農業新技術、新工藝改良農產品質量。只有按質量標準和技術規程進行生產,產品質量才有保證才能跨入市場準入的門坎。有關農產品的系列化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都相繼出臺。我們要按標準組織生產、評價質量、規范流通、指導消費、促進出口。
三、要以面創牌,搞好農產品的包裝,美化農產品的外表;隨著現代流通方式的發展,農產品包裝將成為必然趨勢。現在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是一流的產品,一流的包裝,一流的價格。而我們國家的農產品則是一流的產品,三流的包裝,三流的價格。新加坡進口的中國果菜與美國果菜包裝有明顯的差距,他們是印制精美的標準包裝箱,而我們的則是蛇皮袋、麻袋之類的原始包裝,價格差距可想而知。
四、要以優創牌,加大宣傳力度,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除了企業和農民自身的宣傳,地方政府也要積極做好特色農產品的宣傳,擴大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如安徽省碭山縣財政出錢在中央電視臺打廣告,專門宣傳“碭山酥梨”這一品牌,效果顯著。
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并不僅僅表現在農產品的識別功能上,雖然農產品的質量性能和企業的市場信譽能夠首先通過品牌傳導給消費者,但品牌尤其是品牌的功能,更多的是它的市場影響力,是它帶給消費者以信心,它在帶給消費者物質享受的同時,還帶給消費者一定的精神享受。品牌的這種特殊功能構成了品牌農產品所特有的市場競爭力。
作為地方政府在引導農民種植上要以需求為導向,以當地消化能力和運輸能力為限,科學合理安排種植面積,決不能一擁而上,考核政績的標準應是高收入而決不能是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