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縣農業局利用山區豐富的玉米芯、牛糞等資源,在周邊農村開展雙孢菇栽培,建造40米×9米規格的蘑菇大棚投資約10萬元,年產雙孢菇1.5萬公斤以上,產品銷往河北、北京、浙江、福建、山東等地,每公斤售價6.0~6.5元,每棚產值近10萬元,經濟效益良好。下面將邢臺縣雙孢菇栽培關健技術介紹如下:
一、菇棚的建造
種植雙孢菇以建設房屋式標準化菇棚為宜,菇棚為東西走向,菇棚間距為10米,四周筑墻。菇棚東西長30~40米、南北寬8~10米,墻面開通風口,通風口的規格為20厘米×30厘米,間距為2米。
棚頂用鋼架或竹竿搭建,用草簾覆蓋保溫,上覆塑料膜。棚內搭16架栽培床,每架6層。栽培床由竹竿搭建而成,栽培床的規格為長8~10米、寬1.1~1.5米、高45~50厘米。兩架栽培床中間做寬60厘米的過道,地面鋪設水泥,防止滲水和下陷。
二、培養料堆制
1.培養料及配比:按100平方米栽培床計算,玉米芯(新鮮、自然風干、無霉變、無雜質)2500公斤、牛糞(提前曬干打碎)25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石膏粉50公斤、輕質碳酸鈣50公斤、生石灰粉50公斤、尿素12.5~15公斤。
2.培養料預濕:首先將玉米芯碾壓,不要過碎,劈開為準。然后將玉米芯堆高至80厘米左右,攤平,用水漫浸,使玉米芯濕透,以手握出水為度;用水將牛糞預濕,保證無干區,同樣以手握出水為宜,再把牛糞撒在玉米芯上。
3.建堆與翻堆:
建堆要求:選地勢平坦、排水暢通、水源充足、環境衛生、遠離污染源及畜禽養殖場所的地方,將所有培養料一次性混合建堆,料堆底寬2米、高1.8米,長度不限,南北方向堆制,頂面平整,不要踩壓,保持松散,便于發酵。堆放至第7天開始翻堆,采用機械翻堆。
翻堆:(1)一翻。在建堆后的第7天開始翻堆,翻堆前幾天需要測料溫,料溫在65~70℃時進行翻堆。(2)二翻。距第一次翻堆后6天,進行第二次翻堆,料溫要低于第一次翻堆時的料溫才可進行,翻堆的同時要測量料堆pH值,適宜pH值為7.5~7.8,pH值不宜超過8,如果料干且pH值低,則應加石灰水進行調節。(3)三翻。在第二次翻堆后,再過6天進行第三次翻堆。翻堆后第5天做進棚的準備工作。
4.二次發酵:在堆料全部進棚后立即封閉菇棚,使棚內的溫度自然升高,當溫度不再上升時,開始利用鍋爐送熱,升溫不要太快。12~24小時料內的溫度上升至58~62℃時,進入控溫階段。控溫8~12小時后進行通風換氣,嚴防二氧化碳的產生。將料溫迅速降至53℃以下,開1/5~1/6的外封口維持料溫。當料溫降至48~52℃時,停火4~5天,外封口全部打開、通風降溫,當料溫下降至28℃以下時,開始整理床面,做播種準備工作。
三、栽培管理
1.播種:首先要挑選菌種,對瓶或袋內的菌種進行檢查,選出優質菌種,破瓶或破袋取出菌塊。在破瓶或破袋之前應對器械、容器進行一次消毒。播種要均勻,要快播、快封棚,菌種播完后應用木板輕壓輕按,使菌塊與培養料緊密接觸。播種3天后對菌絲生長情況進行檢查,如菌絲不吃料,應查找原因并及時處理。
2.養菌:養菌時間一般為18~22天。當菌絲長到培養料的3/4時做好覆土的準備工作。在此期間應將覆土充分備足,用量為每100平方米栽培床用土3.5立方米。選擇地表下1米、無雜質、無害蟲的土,將土粉碎后拌入稻殼、化肥,并噴施甲醛、克霉靈,然后用塑料布蓋嚴,72小時后才可進行覆土。
養菌期間應注意的問題:(1)看。經常檢查培養料是否有害蟲和雜菌,一旦發現應立即處理。(2)聞。對菇棚內的氣味要仔細辨聞,如有氨氣、臭氣等異味產生,要加大通風量并進行藥物處理。(3)摸。經常摸一摸培養料,如果培養料的濕度過大要加強通風,棚內濕度以65%~75%為宜,溫度控制在20~23℃。
3.覆土:覆土前,要用磷化鋁熏棚24小時,然后打開通風口通風。將準備好的土分兩次覆蓋。第一次覆土厚1.2~1.8厘米,當菌絲抓土8~12天時,進行第二次覆土,覆土厚1.2~1.8厘米,兩次覆土厚不超過3.5厘米。
4.噴結菇水:噴結菇水應注意不要大水噴灑,防止漏料、板結影響出菇產量。噴水要掌握三個原則:輕噴水、勻噴水、不重復噴水。床面干時及時噴水,床面濕時及時通風,菇棚溫度控制在18~22℃,防止噴高溫大水,以免造成小菇蕾死亡。在噴水期間一定要加大通風量,防止菇蕾缺氧枯萎。噴水3~4天后加大通風量,等待出菇,然后進入秋菇管理。
5.秋菇管理:秋菇的管理重點就是噴水的管理。噴出菇水時,棚內濕度保持在85%~95%,濕度過低,小菇失水變黃、菇傘變薄;濕度過高、通風量不足,易產生紅根,降低菌菇質量,且容易漏料,導致大面積不出菇。 (河北省邢臺縣農業局 李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