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項目,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自然界有大型真菌3800-4000種,其中食用菌約2000種。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已超過40多種。食用菌對觀代人的誘惑,不僅僅在于它色香俱佳,老幼皆宜,更重要的它是安全、優質、保健、無污染、高營養的天然綠色食品,已被國際公認為是綠色食品中的珍寶。因此,在我市開發食用菌產業有很大潛力。
—、發展機遇良好。我國栽培食用菌的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認識、食用、栽培食用菌的國家之一。在國家實施“星火計劃”、“扶貧計劃”、“菜籃子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中,都把食用菌列為重點項目。目前,市委提出“舉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總體目標和“一綱九目”的發展思路,給我市食用菌特色產業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近年來,我市食用菌產業雖然還有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缺乏宏觀調控,種類單一,品種老化,科技含量低,呈無序狀生產等問題,但是,市委、市政府對食用菌產業高度重視,安排縣級分管領導牽頭,積極爭取食用菌開發項目,建立健全食用菌開發和科研機構,引導科技工作者和廣大群眾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培育高產、抗雜的優質品種,利用玉米、麥秸、稻草、木屑、豆秸等農林作物廢棄的下腳料大規模生產木耳、香菇、猴頭菇、銀耳、金針菇、平菇、天麻、豬苓等食藥用菌,并在全市范圍內建立產、供、銷一條龍的服務體系,有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真正做到把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使其成為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二、增收效果明顯。食用菌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項目之一,該項目投資小、見效快、消耗低、產出大、效益好。我市地處甘肅東南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資源豐富,食用菌種類和栽培食用菌的原料較多,適宜各種食用菌的生長發育。如在大田的生態條件下,一年生產六茬,每667平方米一年可產菇(耳)24000千克,年產值51000元,純盈利27000元,是當地蔬菜生產效益的10倍;庭院經濟栽培面積66.7平方米,年產鮮菇(耳)2433.08千克,年產值5118.08元,年利潤2743.66元,一個五口之家,人均收入548.67元。康縣、武都區、文縣、徽縣、成縣等縣(區)的一些鄉鎮不少農民因在家庭小規模栽培平菇、木耳、香菇、金針菇、豬苓、天麻等而過上了幸福的日子,一部分群眾已邁上小康路。由此說明,發展食用菌可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三、保健性能突出。食用菌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類、無機鹽、維生素和活性酶,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具有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促進生長發育、改善腸胃功能、增強記憶力、改善骨質疏松、調節血脂、降低血糖、抗癌、美容減肥十大保健功能,長期食用有利健康,防治高脂血癥、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癥等現代病。營養科學家綜合評定結果發現,食用菌是優質的綠色食品。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飲食觀念的更新和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食用菌制成的酒類、飲料、調料、沖劑、醬漬、方便食品、風味食品等系列保健食品,以其天然的質地日益受到人們的喜愛。菌類食品逐漸被人們重視并發展起來,正在成為重要的菜肴融入百姓的餐飲之中。科學養生,增進健康,追求三低一高(即低鹽、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健康飲食新觀念,將成為隴南人民新的飲食潮流。
四、市場前景廣闊。目前,隴南市場上雖然有平菇、香菇、金針菇、木耳、雙孢蘑菇、猴頭菇、銀耳、茶樹菇、竹蓀、牛肝菌、天麻、豬苓等食用菌,但這些菌類產品大部分都是從康縣、漢中等地出產的。如果有效地整合食用菌科技資源,建立和完善食用菌科技開發機構,引導和開發食用菌產業,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為人們生產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的食用菌保健食品,不但可以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提高人們生活水平,而且還能出口創匯,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21世紀初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人民生活將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據有關專家預言,食用菌將成為21世紀的主要食品之一。這給食用菌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同時由于我國已加入WTO,也為食用菌產業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專家預計,2010年我國食用菌鮮品總產量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出口創匯近8億美元,2015年將出口創匯約9億美元。可見,在我市發展食用菌產業前景廣闊。(高碑店市農業局 徐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