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姬菇又稱玉蕈、斑玉蕈、荷葉離褶傘,因它具有獨特的蟹鮮味,故有人稱它為蟹味菇、海鮮菇。該菇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 g鮮菇中含粗蛋白3.22 g、粗脂肪0.22 g、粗纖維1.68 g、碳水化合物4.56 g、灰分1.32 g,磷、鐵、鋅、鈣、鉀、鈉的含量非常豐富,維生素B1、B2、B6,維生素C的含量也較一般菇類高,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食用菌。目前多為工廠化栽培。
1 產地環境
要求生產場地應生態環境良好,周邊2 km內無工業“三廢”等污染源,遠離醫院、學校、居民區、公路主干線500 m以上,交通便利。產地環境空氣應符合NY 5294-2004的要求。
生產用水包括拌料用水、菇床噴灑用水及生產環境濕度維持用水,應符合GB 5749-2006的規定。
2 設施要求
2.1 栽培設施
菇房采用鋼結構或磚混結構建設,通風、保溫、保濕。生產場地布局合理,生產區、加工區和原料倉庫、生活區應嚴格分開。生產區中原料區、堆制發酵區或拌料區、裝料區、滅菌區、冷卻區、接種區應各自獨立,又相互銜接。其中滅菌區、冷卻區、接種區應緊密相連,廢料堆放、處理區應遠離生產區。排水系統暢通,水泥地面平整,場地環境符合NY/T 5333-2006的規定。
2.2 生產設施
原輔材料加工、拌料、裝瓶、接種、栽培環境控制系統、通風照明、產品加工等設施應符合相關質量標準,保證人身健康、安全。鍋爐、滅菌鍋等壓力容器,應通過有關部門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3 生產技術要求
3.1 菌株選擇
3.1.1 品種選擇按照農業部頒布的《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有關要求,選用經過出菇試驗、高產、優質、抗逆性強、適宜工廠化生產、商品性好、貨架期長的優良菌株,如玉蕈1號、白玉茹等。生產菌種的品種(菌株)應符合NY/T 5333中3.1.2的要求。
3.1.2 茵種生產菌種生產應符合NY/T 528-2002的要求。
3.2 栽培原料
3.2.1 主輔原料木屑、棉籽殼、玉米芯、麥麩、玉米粉、餅(粕)粉等主輔原料,要求干燥、純凈、無霉、無蟲、不結塊、無有害污染物和殘留物,木屑應取自水青岡(山毛櫸)、抱櫟、楊、柳等闊葉樹種,針葉樹種的木屑應自然堆積6個月以上。主輔原料在使用前經日光曝曬2~3 d,質量應符合NY 5099的要求。
3.2.2 培養料添加劑可選用的添加劑主要有:尿素、硫酸銨、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石膏、石灰、輕質碳酸鈣等。栽培基質中不允許添加含有植物激素、生長調節劑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添加劑,不得隨意或超量加入化學添加劑。培養料添加劑應符合NY 5099-2002的要求。
3.3 培養料制作
3.3.1 栽培配方 配方1:棉籽殼40%,木屑38%,麥麩10%,玉米粉10%,碳酸鈣1%,石灰1%。含水量63%~65%,pH值7.5~8.0。
配方2:玉米芯粉50%,棉籽殼36%,麥麩10%,石膏1%,石灰2%,過磷酸鈣1%。含水量63%~65%,pH值7.5~8.0。
配方3:木屑73%,棉籽殼10%,麩皮10%,黃豆粉4%,石灰1%,過磷酸鈣2%。含水量63%~65%,pH值7.5~8.0。
除上述3個配方之外,各地可根據當地原料資源,選用其它配方,但需做出菇試驗。
3.3.2 培養料配制 按栽培配方將各原料逐一置入拌料機內,先干拌,后加水攪拌均勻,培養料含水量63%~65%。
3.3.3 裝瓶選用850 ml、口徑58 mm耐130℃以上高溫的白色半透明符合GB 9688規定的聚丙烯塑料瓶,瓶蓋采用有棉蓋體或能滿足透氣和濾菌要求的無棉蓋體。標準的裝瓶量為620~670 g(濕料),配制好的培養料由自動裝瓶機組自動裝料、打孔,要求料面距瓶口10~15 mm,瓶肩與瓶頸無間隙,料松緊度均勻一致,表面要壓實。在料中央位置打孔,孔徑20~25 mm,距瓶底10~15mm。裝料后,由自動加蓋機加蓋。
3.3.4 滅菌裝瓶后立即滅菌,采用高壓滅菌,滅菌鍋內層壓力穩定在0.12~0.16 MPa,維持1.5 h。滅菌完畢后,自然降壓。
3.4 接種、發菌
3.4.1 接種滅菌完畢后將菌瓶移至潔凈冷卻室內冷卻,至料溫25℃以下接種。菌種選用適宜菌齡(菌種滿瓶后繼續培養7~15 d)的原種。接種必須按照無菌操作。接種前,菌種瓶的外壁用75%酒精或0.1%高錳酸鉀溶液擦洗消毒,菌種瓶的瓶口用火焰封口,除去菌種表面老化菌種塊(0.5 cm左右)。接種人員應穿戴已清洗、消毒的衣、帽、鞋和口罩,通過風淋室潔凈后進入接種室。接種采用自動接種機進行接種,接種量為1:30~35(即1瓶原種可接30~35瓶出菇瓶)。自動接種機的各工作部件接種前要用75%的酒精噴霧與擦拭消毒,接種刀用酒精燈火焰滅菌。接種作業區域的通風換氣單元采用下吹式,空氣凈化度達到千級。
3.4.2 發茵培養接種后,從接種室遞送窗將接好種的菌瓶整筐移入培養室內進行發菌培養。培養室的溫度控制在20~25℃。培養20~25 d重新調整垛的堆放位置,使發菌均勻、速度一致。培養室內的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避光,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0.3%~0.4%之間。培養室要求正壓潔凈,進風扇和排氣扇均應裝置過濾網。
3.4.3 后熟培養接種35~40 d菌絲就能夠完全長滿菌瓶。菌絲發滿菌瓶后仍需繼續培養40~50 d(后熟培養)。菌絲體達到充分生理成熟的外觀標識,是培養基的色澤轉為土黃色,pH值降至5~5.5。在這期間,適當提高培養室內的溫度至23~25%。
3.5 搔菌注水
3.5.1 搔菌絲生理成熟結束后要進行搔菌,方法是用搔或耙剔除培養料表面5~6mm老菌種及表層老菌絲。采用專用搔菌機,將培養料面中央用爪形刀刃旋轉而下,形成環溝,環溝距瓶口為15~20mm,使料面成圓丘狀。
3.5.2 注水搔菌后,向菌瓶內注入清水5~10nl,約1h后將余水倒掉,環溝內不得有積水,濕潤培養基表面,有利原基形成。
3.6 轉色、催蕾處理
3.6.1 轉色 搔菌后的菌瓶,移入溫度14~16℃、空氣相對濕度90%~95%,二氧化碳濃度小于0.1%的栽培庫房內,避光培養5~7 d。為防止搔菌后的料面長時間裸露于空間出現失水現象,可覆蓋無紡布保濕,每天以散濕的方式向無紡布霧狀噴水,并保持栽培庫房的地面濕潤和足夠的通風換氣。
3.6.2 催蕾待瓶口菌絲出現絨絮狀、色澤變灰即進入催蕾處理。菇房溫度降至12~14℃,一周左右料面上可以看見針頭狀的灰褐色菇蕾。菇蕾形成后給予100~200 lx的光照。
3.7 出菇管理
待菇蕾高出瓶口1cm時揭去覆蓋物,庫房的溫度控制在14~16℃,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95%之間,采取向空間和地面噴水的方式,切忌直接向菇蕾噴水,隨子實體或菇叢的增大逐步降低其空氣相對濕度,加強通風,保持空氣新鮮,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0.1%以下,光照強度控制在500~1000lx,5~7 d即可培育成商品菇。
3.8 采收、分級
3.8.1 采收當真姬菇菌蓋直徑生長至1.5cm、菌柄長度4~7 cm時即應及時采收。采收時將符合采收標準的菌瓶整筐推到采菇室或包裝室內,集中進行采收與包裝處理。如使用氣泵槍采收,將槍頭插入培養基料面1~2 cm深處充氣,使菇體整叢上浮并與培養料脫離,即可采下。產品質量應符合NY 5095的規定。
3.8.2 分級一級菇,菌蓋直徑1.5~2.5cm,菌柄長度4~7 cm;二級菇,菌蓋直徑2.6~3.5 cm,菌柄長4~7 cm;三級菇,茵蓋直徑3.6~4.5 cm,菌柄長7 cm以上。
3.8.3 清料工廠化生產只收一茬真姬菇。采收結束后,菌瓶必須立即送至挖瓶室,用挖瓶機挖出殘料。廢棄栽培料應隨時拉走,清潔栽培環境。栽培庫房應用水清洗干凈,然后通入蒸汽熏蒸除菌殺蟲。
3.9 加工、保鮮
3.9.1 加工、保鮮要求按NY/T5333中3.6的規定執行。鮮菇包裝紙箱無受潮、離層現象;塑料箱應符合NY/T658的要求;內包裝塑料膜應符合GB 9687或GB 9688的規定。不得使用含有熒光增白物質的包裝紙等包裝鮮菇;不得使用含有亞硫酸鹽、甲醛、熒光增白劑等有害物質的水液漂洗真姬菇。防止真姬菇加工產品中亞硫酸鹽、熒光物質等有害物質超標。
3.9.2 產品標識產品包裝上有下列明確標識:產地、產品名稱、廠名、商標、條形碼、凈重量,凈重量符合《定量包裝商品計量監督管理辦法》。
3.10 包裝貯運
包裝運輸符合NY/T5333中3.7的規定。用保溫車或冷藏車運輸。低溫貯存,貯存溫度(4±2)℃,嚴禁與有毒、有害、有異味物品混放。
4 病蟲害防治
4.1 防治原則
以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輔以化學防治,達到生產安全、優質的無公害真姬菇的目的。
4.2 主要病蟲害
危害真姬菇的競爭性雜菌主要有木霉、青霉、毛霉等,侵染性病害主要有褐腐病、褐斑病等,以及生理性斑點病、出菇遲緩和畸形菇等,害蟲主要有菇蠅等。
4.3 預防措施
4.3.1 發菌期雜菌污染的預防定期進行消毒,保持發菌區、出菇區及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和通風良好,降低空氣濕度。栽培基質中不得隨意加入或超量加入化學添加劑,并嚴防有毒有害不潔物質(包括農藥殘留、重金屬、病雜菌活體等)混入。所用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瓶規格、質量合格。調節好培養料酸堿度,培養料要求滅菌全面、徹底,需達到無菌狀態,不得在培養料中加入化學農藥。接種時按照無菌操作規程,從各個環節杜絕雜菌侵入。發菌溫度控制在25℃以下,避光培養。發菌期間定期檢查,發現雜菌污染菌瓶及時挑出,集中處理。
4.3.2 出菇期各種病害和蟲害的預防菇房每次使用前后用蒸汽高溫消毒,走廊采取懸掛粘蟲板(30 cm×20 cm)、安裝頻振式殺蟲燈(15 w)、通風口設空氣凈化過濾器等措施,有效預防菇房內的病菌及害蟲。出菇期間保持良好的通氣條件,控制菇房內適宜的溫度和空氣濕度,溫度控制在14~16℃,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95%之間。
4.4 綜合防治
4.4.1 農業防治把好菌種質量關,選用高抗品種和與之相適應的高產培養料配方及最佳處理方式;培養料配制時應充分拌混均勻,滅菌全面徹底;創造適宜的生育環境條件,培育出健壯成熟的營養菌體;加強衛生消毒防控措施;采用適宜的栽培方式和規范的出菇管理技術,調節控制好菇房內各種因素,避免高溫高濕,造成適宜真姬菇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蟲害侵染發生的環境條件;及時摘除病菇,防止通過噴水、通風或其它人工操作傳病;菇房定期蒸汽消毒滅菌,工具及時洗凈消毒,廢棄料應運至遠離菇房的地方,保持出菇場所的清潔衛生。
4.4.2 化學防治一般不采用化學藥劑。若病蟲害嚴重,應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必要時須采用低毒低殘留或無殘留、選擇性強的高效藥物安全防治,宜選用已在國家登記的可以在食用菌生產上使用的農藥,如噻菌靈、咪鮮胺錳鹽、二氯異氰尿酸鈉消毒劑、百·福及氟蟲腈、高氟氯氰·甲阿維等藥劑。
5 生產檔案
應建立無公害食品真姬菇生產技術檔案。對真姬菇的產地環境條件及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環節所采取的措施進行詳細記錄。 (鄒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