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處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現代農業的嶄新歷史時期,在全球正處在大動蕩、大分化、大調整的關鍵時刻,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這是全國人民最最關注的大事,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黨中央一再強調發展是硬道理,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黨中央的英明正確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獲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實力全面發展,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但離形勢發展的要求還有相當距離,還須要作巨大的努力。
我國的食用菌產業是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取得的成績與世矚目,從解放時的少數山區農民靠從野外采集的副業,發展成為在生產規模、產品產量、產品品種均占世界第一的生產大國,產值超過了傳統產業茶葉和蠶桑,成為不少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成為一些地區的支柱產業。
然而,我國還不是食用菌強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至今還沒有能夠列入國家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正式列入地方發展計劃的也不多。這是為什么?是食用菌產業本身的價值決定的嗎?我們的結論是明確而肯定的,不是!
歷史的回顧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還沒有食用菌產業,是恩師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婁隆后教授等老一輩科學家,積極向中央領導及相關部門推薦食用菌的巨大發展潛力,應重視食用菌事業,為民造福,為國家出力。建議得到大力支持,我國的食用菌產業從此開始逐步建立和發展。沒有創新的精神,沒有遠見和重視,就難有中國今天的食用菌產業。
中國食用菌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全國食用菌協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在我國各個行業,包括農業,都是少有的。我國從事食用菌工作的單位分散各地,各個部門,科研單位、大中專院校,直到全國各地農民,通過全國協會、各級協會經常互相溝通交流,能夠得到政府支持,大家在一起,討論研究下一部工作,協調工作,一直堅持到今天,這雖然不是今天的新鮮事,卻仍然是具有生命力、符合新形勢的一種創新模式。
一項大事業,一個大的新產業的建立和發展,沒有得力有效的組織領導是很難實現的??萍际堑谝簧a力,中國之所以能快速發展成為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科技創新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1、 食用菌菌種的應用,使食用菌由靠到深山老林的自然經濟,轉變成為人有了一定主動權的生產型經濟,這是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
2 、 食用菌培養基代用料的應用使我國食用菌生產實現了最重要的突變,除了節約了大
量的木材消耗,并由此帶來的各項作用以外,從此人們開始可以通過培養基的配制來調控食用菌的生長和發育,使食用菌生產的發展方式實現了又一次重大轉變。
3、我國地域遼闊,生態條件多樣,食用菌資源豐富多樣,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人工能規模生產的食用菌種類多,這也是當前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特色和優勢。
4、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出現,使食用菌生產進一步擺脫主要靠老天吃飯、主要靠體力勞動的被動局面和落后面貌。但是,成效不盡人意。我國較早就引進了多套草腐菌、木腐菌食用菌兩大類型先進的工廠化全套生產技術和設備,到目前為止,基本上還處在費力地追趕過程之中,設備的模仿和小改小革,工藝相差更遠。
為什么我國食用菌產業能較快發展成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而難以成為食用菌生產強國?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產值在種植業中的地位已舉足輕重,卻還沒有能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歷史的回顧告訴我們,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民族興旺發達的靈魂,是產業、企業保持發展優勢的保證。大創新,大發展,大進步,小創新,小發展,小進步,沒有創新,發展就停滯,甚至倒退。黨中央反復號召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創新,認真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改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我國食用菌產業規模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正是有重大創新或重大突破的時期,要想把我國盡快建設成為世界食用菌強國,改變至今仍是“菜籃子工程”項目中的子項目的局面,就必須按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的大力開展科技創新。
解放思想 轉變觀念 開拓創新
觀念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要想科技有大的突破,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一、 食用菌產業不是種植業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食用菌產業的生產對象是食用菌。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有本質的不同,工業產品是由人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或者用人制造的零部件進行組裝生產出來的,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能得到較好的發揮。而農產品則是依靠生產對象的生長發育生產出來的,人的作用是為生產對象的正常生長發育創造必要或良好的環境條件產,人的作用是輔助的,這就要求對生產對象的生長發育過程、特點、規律,及其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盡可能深入的了解,食用菌生產也不例外。
食用菌產業的生產對象是食用菌,食用菌是微生物。食用菌與其它生物,植物和動物都是有生命的生物,生物有共性,同時又有各自的特性,特性是區別、是特色。我們認識事物既要重視它們的共性,同時也必須重視它們的個性,不能混為一團。
分類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分類是一門科學,正確的分類能幫助人們
正確的認識客觀世界,找出客觀規律。相反,不正確的分類則會產生誤導作用,甚至妨礙事物的發展。
食用菌是微生物中的大型真菌。起初,人們對食用菌還很不了解,按照它主要是作為餐桌上的一種佳肴,把它劃歸蔬菜類是有原因的,但到今天我們仍然堅持它是種植業,就有害而無益了。
種植業的生產對象是植物,植物有葉綠素,能吸收利用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水、無機元素等無機物,合成五光十色的生物有機物,它的最要特點是光合作用的合成作用,合成有機物。種植業的生產技術就是圍繞這一特點制訂和進行的。
食用菌是微生物,它的生理特點與種植業的植物不同,它的體內沒有葉綠素,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太陽能,不能將無機物直接合成生物有機物。食用菌的生理特點與植物正好相反,是通過對生物有機物的分解,從而獲得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和營養物質。食用菌的生產技術應該圍繞這一特點制訂和進行的。
食用菌產業和種植業兩者有巨大的差別,人為將它們劃在一起,首先在觀念上造成了混亂,進而給生產實踐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在具體技術上不恰當的套用種植業的概念和方法,在觀念上極大的影響了對食用菌特點的認識和發揮。
食用菌不是綠色植物,食用菌產業不是種植業。食用菌是微生物,食用菌產業是急得建立和發展的微生物產業、發酵業,是我國首先創導的“白色農業”。(詳見有關“白色農業”及現代大生態農業的材料。)
解放思路,轉變觀念,重新認識食用菌,重新認識食用菌產業,這是突破,也是創新。
二、 全面開發食用菌的功能
人們對食用菌的認識是從它的子實體的實用價值開始的,這也是它被列為種植業的主要原因。人們重視和發展農業生產,一是利用它的產物,二是利用它的功能,或者兩者兼有。現在的食用菌生產只利用了食用菌能生產子實體的功能及其產物——子實體(又稱菇子),而沒有看到食用菌能較好分解木質素、纖維素這一潛力巨大的功能。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們花了巨大的代價才逐漸認識到遵守生態規律、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生態規律有兩大重點,—是生態平衡,這是前提條件,二是生態循環,這是要求。建立循環經濟是生態規律的必然要求,可持續發展是循環經濟的必然結果。
生態規律是地球特有的規律,是與生命活動密不可分的。地球生態系統是由植物、動物、微生物三大生物群體及其周圍環境條件組成的。農業是地球生態系統下的子系統,也是龐大而復雜的生態系統,當然必須遵守生態規律。然而時至今日,農業生產仍在嚴重違背生態規律,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與這—深層次的根源分不開。
人們大力發展種植業,生產了大量的植物有機物,但人們吸收獲利用的種植業的產品卻只占所生產有機物的30%左右,其余三分之二左右的植物有機物卻主要以秸稈為主的形式長期被浪費,更嚴重的是由此帶來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
秸稈長期被浪費的主要原因和理由是,因為秸稈主要是由木質素、纖維素組成,人和動物都難以直接利用,由此秸稈的開發利用成了公認的世界性難題。
秸稈的浪費及農民當前處理方法帶來的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由于秸稈量巨而又分散,現在最主要的解決辦法是大力推廣秸稈還田,但效果仍不盡人意。秸稈還田實際上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來分解利用秸稈。
現在不少部門都在設法開發利用秸稈,但是,根據生態規律的要求,秸稈開發利用的重點必須納入農業大生態循環,這是建立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農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肯定要求,絕不可違背。
食用菌分解木質素、纖維素的能力是較強的,作為一個微生物群體,它幾乎可以分解利用所有秸稈,而且綜合效益最好。食用菌產業在規模上發展潛力大,有可能大量開發利用秸稈,這也是食用菌產業的一大優勢。
當前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受到原料(木材和棉籽殼)的制約,包括原料的來源、數量、地域的限制,一些地區開始把秸稈作為代用品在設法開發利用,但種類、數量、效果有限。如果我們能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進一步發展食用菌子實體生產的同時,把秸稈的開發利用作為重點,在秸稈的開發利用上發揮積極作用,一舉兩得,這樣食用菌產業的地位還會只是“菜籃子工程”的子項目嗎?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實現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戰略突破,食用菌產業很有可能成為建立和發展“白色農業”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