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中日不同的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概念;以金針菇為例詳述了日本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發展歷程;強調菌種的重要性;介紹千曲化成公司生產的能夠避免液體菌種污染的專利設備和日本現行的生產模式,通過安全、價格、品質方面的比較,解釋了與大企業相比的優勢,及其在中國的可行性。
關鍵詞:工廠化;瓶栽;日本;發展歷程;業務模式;食品安全
日本株式會社千曲化成公司位于日本長野縣千曲市,公司創業至今已有38年歷史,主營業務包括各種食用菌菌種的開發與銷售,各種規格栽培用聚乙烯瓶的研制,所有與食用菌栽培有關的技術咨詢,工廠設計,栽培技術指導等。
在日本,不存在工廠化栽培這樣一個概念,只有“瓶栽”和“袋栽”的區別,所有企業基本都配有空調設備,可進行全年生產。中國所說的工廠化栽培,一般是指配備空調設施,可以全年生產,不管是“瓶栽”還是“袋栽”,統統被稱為“工廠化栽培”。本文僅就瓶栽的工廠化栽培作一介紹。
瓶子有各種規格,但是,只有使用規格一致的瓶子,才能真正實現用機器設備代替手工勞動,而且在蘑菇設施生產中任何時候都能對蘑菇生長的溫度、濕度、供氧狀態等進行自動控制,一年四季都能采收蘑菇。由于是在密閉的菇房里進行生產,完全沒有必要使用農藥及其他藥品,是非常安全的農業產品。
日本的工廠化栽培的食用菌有金針菇、蟹味菇、灰樹花、杏鮑菇、滑子蘑、平菇、茶樹菇、猴頭菇等,其中許多都被廣泛地采用各種不同規格的塑料瓶進行栽培。在日本,不管是瓶栽還是袋栽,夏季對食用菌的需求量總是較少,價格也比較便宜。而在中國,金針菇、杏鮑菇和蟹味菇等工廠化栽培的產品在夏天的價格也較高,這種現象與日本完全相反。
一、日本的食用菌栽培發展歷程
1、以“金針菇”為例簡單介紹日本工廠化栽培模式的發展
1920年,日本開始進行金針菇的瓶栽實驗,1930年,瓶栽技術被確立,開始在一部分農家推廣,由于當時沒有空調,是在自然溫度下栽培。1949年,長野縣的一位高中老師對野生的金針菇進行選育馴化,成功開發出了比較穩定的金針菇菌種。據記載,當年長野縣誕生了30家種植金針菇的專業戶。這是長野縣以后成為日本最大的食用菌產地的黎明期。
20世紀50年代,采用手工作業,玻璃瓶栽培得到普及。此時,廠家開始制造和銷售500毫升的玻璃瓶。至1960年,市場上能夠買到各種規格齊全的玻璃瓶,而且還研制了半自動化的機械設備。但是,由于玻璃瓶太重,而且容易破碎,使栽培規模受到了限制。
1961年,開始使用空調,可以在夏天栽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的工廠化栽培是從1961年開始的。至1965年,開始使用塑料瓶,此后,以追求效率化、省力化、標準化為目標的自動化機械設備的開發有了很大的發展,栽培規模也不斷擴大。
196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舉行,從那時開始,日本的人工費提高,物價飛漲。因此,用效率化和標準化來降低成本成為必然趨勢。
1988年,純白色的金針菇品種開發成功,幾乎所有的栽培者都用純白系代替了原有的品種,同時由于栽培技術的提高,與原有品種比較,采收量也顯著提高。
1991年,日本食用菌界又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轉折。由于栽培所用的自動化設備價格昂貴,于是一些小規模的農戶共同出資,得到國家的農業資金補助,開始在以長野縣為中心的地方建立起大型的培養中心。
到1998年,人們開始使用營養豐富的玉米芯粉等原料作培養基,而且瓶子的容量也變大,產量和品質都大幅提高。但是產量的增加卻引起了價格的下降,于是為了降低成本,人們不得不開始考慮采用大規模生產模式,中、小規模的菇農開始從單純追求數量轉向提高附加值,生產個性化食用菌,以此尋求活路,求得發展,這是日本現今的最新情況。
以上是日本食用菌產業從黎明期發展到現代的歷程。如今在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也有規模較大的食用菌工廠。日本的工廠化生產是早期由小規模菇農從零開始逐步積累技術,建立起一個產業以后,大規模企業也因為有利可圖而進入食用菌產業。
現在,有部分日本大企業的工廠里幾乎看不到人,而由產業機器人和自動搬運設備默默地運轉;同時也有不少中、小規模的工廠在進行生產。從這個角度說,日本的經驗為中國有意投資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個人或者企業,在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以及運行模式等方面提供了廣泛的參考選擇余地。
2、日本株式會社千曲化成公司簡介
1970年,日本株式會社千曲化成公司成立。最初只是進行食用菌栽培所用資材的銷售,以后逐漸擴大到菌種研發、銷售、技術指導等其他與食用菌相關的業務。
菌種是一種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人們通常對花錢購買眼睛看不見的東西多少有抵觸情緒。但是,食用菌栽培就是以看不見的東西為始的事業,如果不能對菌種進行認真管理就會產生很大的風險。
最初,很多日本菇農自己用試管從菌絲狀態中制作菌種,或者反復擴繁使用,但是因為缺乏高度的管理技術,往往失敗,不過因其規模較小而影響不大。而最近由于食用菌的價格下跌,自己冒險投資人才和設備進行菌種制造還不如從正規菌種廠家購買最新菌種更合算而且安全。所以一般來說,從專門的菌種廠家購買附帶栽培技術指導的菌種是最基本的形式。換一個角度說,菌種和栽培分開管理和經營,栽培食用菌的農戶不必為菌種擔心,可以專心致志地進行食用菌栽培。
下面就液體菌種的接種體系做一簡單的說明。液體接種如果能有效地利用,那么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前景廣闊的接種方法。但是不可否認,這種接種方法具有一定的風險,必須具備特殊的經驗和技術才行。株式會社千曲化成公司為了充分利用液體接種的優點,大幅降低它的風險性,開發研制了成套設備,它能把固體培養基生產的原菌經過特殊處理改變為液態菌種。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基本上可以避免液體菌種最大的風險———污染問題。該設備現在已經獲得專利并開始進行銷售。由于風險降低,今后在大規模栽培中采用液體接種的企業會逐漸增多。
二、培養中心模式
使用自動機械的食用菌工廠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但在日本,絕不是只有擁有巨大的資本能力的企業才進行食用菌的栽培。特別是金針菇,小規模經營的菇農共同集資建工廠的模式隨處可見。現將日本的小規模栽培者正在使用的“培養中心模式”介紹如下。
培養中心模式,即所謂的“弱者”團結運營的食用菌生產業務模式。工廠化栽培時需要的各種機器如攪拌機、裝瓶機、殺菌鍋、接種機、培養室、挖瓶機等設備大部分在培養階段使用。因此在日本,幾戶、幾十戶農戶集體出資建設大型的培養中心,然后將在那里集中培養的栽培菌瓶分發到各個農家進行出菇管理和采收。這就是“培養中心模式”。這種“培養中心”作為國家振興農業政策的一環,國家投入了很多的農業補助資金。菇農除了現金出資外,還可以在購買培養好的菌瓶時分期結算或者成品販賣時從販賣價格中扣除。采用這種方式,菇農只需要建造裝有空調設備的菇房,而不需要其他特別的設備,也不需要考慮管理特別麻煩的菌種培養,集中精力進行后期栽培,幾個農戶集中在一起批量銷售就會有利可圖。
食用菌是鮮品貨物,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如果運送到很遠的地方,就需要花費時間,也需要冷藏費和運費等。而消費地附近的生產者則較具有競爭力,因此,這種“培養中心模式”值得試驗推廣。
另外,最近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中國消費者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在日本,現在“地產地銷”(即本地人選擇本地的成品)這句話漸漸贏得了消費者的支持,人們都會有“購買在自己附近的老鄉生產的東西最讓人放心”這樣一種心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地企業生產的安全安心、價格合理、新鮮高質的食用菌,沒有理由會輸給遙遠的大企業生產的產品。
三、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方向
中國現在正值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引進時期,是賣方市場。雖然建廠要投入不少資金,但是,食用菌的工廠化栽培可以說是現在農業當中的一項最掙錢的產業。但是好景不會太長,容易獲利的商品參與者就會集中,生產量增加,價格就會下降。到那時,與供應能力相比,商品品質、產量、生產成本方面的競爭就會開始。屆時必須具有能夠實現成品質量均勻化的設備并做好生產管理工作。
目前,中國的食用菌產量占全球的70%以上。如果第二、第三產業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那么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民當然也希望得到同樣的收入,同時物價和生產資料價格也會相應地上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農戶栽培的食用菌的價格不能相應提高,農民就會失去生產的積極性;而如果價格上漲的話,會漸漸接近于工廠栽培產品的水平。從這一方面來看,我們認為,在中國包括設施栽培在內的工廠化栽培數量會逐漸增多。(日本株式會社千曲化成公司 池田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