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菌肉肥厚,質地脆嫩,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是近年來開發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藥用、食療于一體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種。
據漳州市食用菌產業協會2012年統計,漳州市杏鮑菇工廠化生產的廠家達80家,日產量已達200多噸,成為全國杏鮑菇生產廠家最集中、日產量最大的產地之一。但由于杏鮑菇工廠化栽培技術復雜,菇農主要靠經驗來種植,致使產量、質量不穩定,加上市場價格的影響,經濟效益逐年下降,不少菇農陷入虧損,影響杏鮑菇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針對漳州市杏鮑菇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漳州市農科所在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資助下,自2008年開始進行杏鮑菇工廠化栽培專用新品種、培養基質、栽培技術等方面研究,形成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選育的杏鮑菇新品種日引1號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杏鮑菇工廠化高效栽培集成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獲得漳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并申請獲得杏鮑菇兩個實用新型專利(一種新型菇房、一種新型菇房環境控制系統)等。所形成的杏鮑菇工廠化高效栽培集成技術在示范推廣中顯示出良好的效果,平均總產量增加13.7%,商品菇增加8.89%,生產周期縮短5天,成本降低9.4%,比較效益提高10%以上。目前這套技術已在漳州各縣市、三明市、江蘇省、山東省等地得到普遍推廣,表現高效、穩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主要技術內容如下。
1溫控菇房設計
溫控菇房一般長8米,寬6米,高3.4米,墻內四周及房頂鋪貼2.5厘米厚的擠塑板兩層,配置1臺5~8匹制冷機,安裝4臺45瓦的軸流電風扇,橫向安裝6盞40瓦的防潮日光燈。
菇房內采用雙面網格,架高2.8米,每間出菇房一般可容納5 000個菌包出菇。養菌室可設網格、床架,充分利用空間進行養菌,在養菌室安裝2臺45瓦的軸流電風扇。
2主栽品種及特性
漳州地區使用的杏鮑菇菌種以日引1號為當家品種,占漳州生產用種量的60%~70%。日引1號系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于2001年2月引進日本杏鮑菇,并進行多次定向篩選得到的新菌株。該菌株于2010年2月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是福建省唯一通過省級認定的杏鮑菇新品種。
日引1號子實體棍棒狀,朵型大,菌蓋直徑3.0~6.5厘米,平均4.9厘米,菌柄長度15.0~24.0厘米,平均18.8厘米。豐產性好,平均單袋商品菇產量275~330克(袋料干重450克)。品質較優,經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中心實驗室檢測,鮮品子實體蛋白質含量2.16 %,粗纖維含量1.4%,粗脂肪含量0.1%,氨基酸總量1.39%??共⌒暂^強,栽培周期55天左右。
3菌種生產技術要點
3.1母種 日引l號母種使用PDA培養基,24℃培養箱暗光培養10~15天可長滿菌絲。母種要求菌絲潔白,無污染,健壯,爬壁能力強。1支母種可接5~6瓶原種。
3.2原種
(1)麥粒原種配料 麥粒75%,木屑22%,碳酸鈣2%,石灰1%,含水量60%左右。麥粒用1% 的石灰水浸泡18~24小時,然后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麥粒表面的水分,再與其他配料混合均勻。
(2)原種培養 在2l~23℃、空氣相對濕度60%左右的培養室中培養30~35天,早、晚各通風換氣一次,每次約半個小時。需注意的是在原種培養階段,不給光線。
3.3栽培種 栽培種采用麥粒枝條種。枝條種具有走菌快,生長周期短,菌絲強壯,接種方便的優點。一般25~30天即可走滿菌絲,接種至栽培袋后可以大大縮短栽培袋培養時間,一般30~35天即可滿袋。
(1)配料。麥粒準備:選擇潔凈干燥、無霉變和蟲蛀的麥粒經篩選干凈后,在1%濃度石灰水的溶液中浸泡過夜,撈出用清水沖洗2遍,瀝去多余水分,攤開并拌入輕質碳酸鈣、麩皮等。枝條準備:l×1×14(厘米)的枝條棒預先用1%石灰水浸泡24小時以上,撈出,用清水沖洗2遍,瀝去多余水分。每瓶栽培種放入枝條20~25支,裝入麥粒,并用麥粒覆蓋枝條。
(2)培養環境。栽培種培養環境同原種。
原種和栽培種使用750毫升的玻璃瓶,經高壓滅菌2.5小時后,在無菌條件下接種,置于培養室培養發菌。發菌期管理主要是調節培養室內的溫度,做好通風,發現雜菌及時清除。
4栽培技術要點
4.1栽培模式采用熟料、墻式立體袋栽模式。將配制好的培養料裝入17.5x35(厘米),厚度0.005厘米的耐高溫聚丙烯塑料袋中,經高溫滅菌,冷卻后接種、培養,菌絲長滿后移入出菇房,放入網格架中,掌控菇房內環境,保證其出菇。
4.2栽培袋制作
(1)培養料配方。采用混料配方均勻設計的方法對培養料進行優化,獲得的最佳栽培配方為:木屑20%,玉米芯24%,麩皮18%,甘蔗渣20%,豆粕粉10%,玉米粉5%,輕質碳酸鈣2%,石灰1%。通過兩年的示范,該配方比常規配方總產量平均提高14.53%,成本平均下降0.92%。
(2)培養料處理。配料:木屑、甘蔗渣使用前在室外堆積3~6個月以上,玉米芯浸泡36小時后瀝干,然后進行配料。一般的做法是將培養料按配方比例直接放入攪拌機攪拌均勻后制包。而我們則采用木屑、甘蔗渣提前混合預濕的方法,每袋平均產量可達到494.8克,產值為3.12元,比沒有經過預濕處理分別提高19.9%和16.9%。具體做法是將木屑和甘蔗渣以l:1的配比進行堆放,使用時提前1天將木屑和甘蔗渣用水淋濕,以料邊緣有水滲出為宜;用手動翻料機進行翻堆,并適當加水;使用時木屑與甘蔗渣的混合料按40%添加,其余的配比不變。此環節要特別注意拌料均勻。
培養料含水量:通過試驗,配置的培養料含水量宜在64%。在試驗中我們設置的培養料含水量為58%~68%,每間隔2%為一個處理,共6個處理。結果64~/0含水量處理的菌絲滿袋時間為23天,平均總產量445.25克,生物學效率達98.94%,商品菇產量319.825克,是最適宜的含水量。既滿足了縮短生產周期的需求,減少菌袋污染率,又能夠保證優質高產。
裝袋量、裝袋規格:培養料調制好必須立即裝袋。裝袋采用沖壓式裝袋機,每袋裝濕料約1 250克,栽培袋的規格選用口徑為17.5厘米。為確定最適宜的裝袋量、裝袋規格,我們采用雙因素混合水平隨機設計試驗。A:栽培袋口徑規格,分3種對折徑,分別為17厘米、17.5厘米和18厘米;B:濕料裝料量,從800克到1 300克,每隔50克為一個處理,共33個處理。試驗結果以栽培袋口徑17.5厘米,裝袋量l 250克為最佳處理,每袋平均總產量為433.5克,生物學效率達99.09%,商品菇產量為350克。
4.3滅菌 制作好的栽培袋需立即裝筐進鍋滅菌,采用常壓或高壓滅菌,滅菌后移入冷卻室冷卻。
4.4接種和培養 當栽培袋冷卻至30℃以下時即可接種。在接種箱或無菌室內,按無菌操作程序,將菌種移入袋中。用麥粒枝條栽培種接種時,先放入枝條再倒入部分菌種。菌袋上下兩頭發菌,既縮短了養菌時間又能使菌袋菌絲生長速度均一,便于出菇管理。杏鮑菇栽培使用枝條菌種可在33天全部長滿菌包;而使用麥粒菌種則需要在40天;前者每袋可節省電費0.035元。最后套上塑料頸圈,塞上棉花。接種后菌袋置于培養室培養。培養期間定期通風,促進袋內外空氣交換,培養室空間溫度控制在21~23℃,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70%~80%,正常情況下30~35天菌絲可長至袋底,后熟5天,讓栽培袋的菌絲由生長階段轉入生殖階段就可移入出菇房。為確定后熟期時間,我們設計了3個處理:無后熟期,后熟5天,后熟10天。結果后熟5天處理的每袋平均產量為472.95克,比無后熟期處理的產量提高15%,與后熟10天處理的相當;在效益方面,后熟5天處理每袋利潤為0.891元,
比無后熟處理的提高20%,比后熟10天處理的提高8%,表明以后熟5天的為好。
4.5 出菇管理 胡清秀等將杏鮑菇的生育期歸結為菌絲恢復期、原基形成期、菇蕾形成期、子實體伸長期和子實體成熟期等五個生育階段,分述各階段的操作要求如下。
菌絲恢復期:菌袋進入出菇房即刻上網架,先練包兩天,再拔掉棉塞(左手按住套環,右手拔棉塞),注意不松動袋口。
原基形成期:脫掉套環(注意不松動袋口),菇房溫度控制在13~15℃,空氣相對濕度80%,光照強度500~l 000勒克斯,適當通風,二氧化碳濃度不能超過0.4%,促進原基分化。
菇蕾形成期:根據菇蕾多少調節通風,二氧化碳濃度要低于0.45%,控制空氣相對濕度為80%。
子實體伸長期:一般在進庫第12天進行疏蕾,疏蕾以子實體約4~5厘米長的時候為最佳時期,留蕾株數在級差價格較大情況下,以留一株為宜。適當提高菇房溫度至14~16℃,提高空氣相對濕度至90%~95%,加強通風換氣,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0.6%~0.8%,促使子實體伸長。
子實體成熟期:降低菇房溫度至13℃,控制空氣相對濕度85%,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0.4%~0.5%,讓子實體發育充實,延長貨架壽命。
4.6采收包裝 栽培袋進入出菇房16~18天即可采收。工廠化生產一般只采收一潮菇,采收完成后將廢包清出,菇房清洗干凈或用漂白粉消毒,經空干2天再進新栽培袋。
包裝采用預冷包裝的方法,先將削好的成品菇分級放到筐中,在0~5℃的冷庫內預冷12~24小時再進行包裝,以期提高杏鮑菇的貨架期。(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漳州綜合試驗站 張志鴻)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