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久久久久,√8天堂资源地址中文在线,国产综合色香蕉精品,亚洲欧美se

    工廠化資訊

    當前位置:首頁>工廠化文庫

    食用菌“還原”大農業生態

    發布日期:2016-08-19 來源: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中國是農業廢棄物產出量最大的國家,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7.0億噸;畜禽糞便年產26億噸;林業廢棄物(不包括薪炭林)0.5億噸;其他類的有機廢棄物約0.5億噸。
      作為重要的生物資源,農業廢棄物蘊含著巨大的能源及豐富的營養物質。但目前絕大多數農業廢棄物被隨意丟棄或者直接焚燒排放,使部分“資源”變為“污染源”。因此,如何將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消除環境污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就成為重要課題。
      食用菌是指可供人們食用的一類大型真菌,在物質循環過程中,不僅充當物質的還原者,又是對人類有貢獻的次級生產者。按照循環農業的理念,食用菌產業與種植業、養殖業等有機結合,實現物質與能量的循環轉化,對于提高農業廢棄物利用的價值和效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變“廢”為“寶”
      中國是世界食用菌生產的第一大國,根據統計,1978年我國食用菌產量(鮮菇)為5.8萬噸,到2012年已達到2800萬噸以上,總產值超過1700億元。目前,全國約有1000多個食用菌專業種植村、500多個基地縣、100多個億元產值基地縣、2000多家生產企業,食用菌總產值僅次于種植業中的糧、棉、油、果、菜,超過茶葉和蠶桑。
      隨著食用菌產業和科技發展,食用菌栽培新型原料不斷開發,農、林、牧廢棄物,如稻草、高粱秸、玉米芯、棉柴、酒渣、豆腐渣以及各類畜禽糞便等均是食用菌生產的主要原料。
      如人工栽培平菇,以玉米芯、木屑、棉籽殼等為原料,生物效率高達100%~150%;香菇、木耳、金針菇等以木屑為主要原料,適當配比棉籽殼、玉米芯、甘蔗渣等,生物學效率達70%~100%;草菇、雙孢蘑菇等草腐菌以稻草、麥秸、玉米秸和牛糞等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生物學效率達30%~40%。
      可見,食用菌生產是將農林牧業廢棄物轉化成可供人們食用的優質高蛋白食品的重要新途徑。
      利用途徑
      根據有關計算數據,我國食用菌菌渣總量3000萬噸以上。生產食用菌之后的廢棄物菌渣,不僅可為動植物提供營養豐富的飼料和優質有機肥,也可作為二次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從而實現有機物質多次反復循環和利用。
      食用菌廢棄物中含有豐富的菌體蛋白、多種代謝產物及未被充分利用的營養物質,是較好的堆肥原料。如雙孢蘑菇菌渣經堆肥處理后用作水稻基肥,與當地常規施肥方式相比增產20.55%,與不施肥處理相比增產44.18%。
      在食用菌菌絲體的生長過程中,隨著酶解反應的完成,副產品中木質素降解了30%,粗纖維降解了50%,粗蛋白由原來的2%~3%提高到10.03%~17.43%,氨基酸含量為0.5%~0.6%,特別是含有多種禽畜體內不能合成的,一般飼料中又缺乏的必需氨基酸和菌類多糖。因此,栽培食用菌的下腳料又是一種很好的菌糠飼料。
      另外,菌渣還可用作燃料。將出菇后的食用菌廢棄物曬干保藏,用于菌種培養基和培養料的滅菌燃料,已在生產中廣泛應用。利用菌渣還可發展沼氣,河南西峽縣是食用菌生產大縣,目前已發展沼氣5000戶,每年有5000噸菌渣投入沼料使用。
      在環境治理方面,食用菌也可作為生態環境修復材料。例如,菇渣中含有大量的漆酶、多酚氧化酶以及過氧化物酶等多種降解酶類,這類酶不僅可以降解木質素,還能有效地降解萘、菲、吡等多環芳烴類的化合物。
      高效轉化模式
      菌業循環是以食用菌產業為紐帶,鏈接種植和養殖業,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它賦予了食用菌產業在大農業生態體系中“還原者”的重要地位,成為原料和能量循環的“樞紐”。
      “作物—食用菌”多級循環模式,是將大田作物秸稈、谷物糠麩、棉籽殼和甘蔗渣等作為培養食用菌的原料,菌渣和菌床廢棄物則作為大田作物的肥料,并根據食用菌與作物生態互補互促關系采用大田套種或輪作的種植方法。
      “作物—食用菌—畜禽”循環模式是將大田作物秸稈、谷物糠麩等用作培養食用菌的原料,栽培食用菌的下床料可作為農作物優質有機肥,也可作為禽畜飼料發展養殖業。禽畜糞便既可作為作物有機肥料,也可與農作物的秸稈一道作為食用菌的原料,進一步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
      “農作物—食用菌—蚯蚓—作物”循環模式,是用食用菌下腳料養殖蚯蚓,這比常規用馬糞發酵養殖蚯蚓效果好,蚯蚓繁殖速度快。蚯蚓不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而且是輕化工農業不可缺少的原料,因此,該模式還可“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工農業副產品—昆蟲養殖—食用菌—農作物”循環模式即利用工農業副產品如鋸末、酒渣、蔗渣、豆腐渣加適量米糠、麥麩培養昆蟲如蠅咀,蠅咀的蛋白質含量高,可作為動物優質添加飼料,也可以提取幾丁質、抗生素、凝聚素等物質。
      “農作物—食用菌—沼氣—有機肥料”循環模式是將大田作物秸稈、谷物糠麩等用作培養食用菌的原料,栽培食用菌的下腳料放入沼氣池發酵產生沼氣,而沼氣的廢渣又是優質有機肥;同時沼氣渣經處理后,也可作為蘑菇生產的原料進入再次循環,沼氣廢液還田是優質有機肥。
      “畜禽養殖—沼氣—食用菌—作物”循環模式由生豬養殖、沼氣工程、沼液利用和固廢處理4個部分組成,沼渣和豬糞進行固廢處理生產食用菌,菌渣加上沼渣、豬糞生產有機肥,反饋到飼養系統,牧草收成后作為飼料反饋回生豬養殖系統,完成閉合循環。
      發展建議
      目前菌業循環模式的發展缺乏理論研究和關鍵茬口銜接技術,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推進菌業資源循環利用,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建議相關部門制定菌業循環技術標準與規范,控制廢棄菌包、菌渣的隨意堆放,提高菌渣處理機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廢棄菌包和生產后菌渣開發新興產業,并制定適當補貼或獎勵制度。
      第二,加強關鍵茬口銜接技術的研究。一方面,需要開發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稈為原料的食用菌栽培相關技術。另一方面,還需要開展不同菌業循環模式下食用菌栽培技術,菌渣高效利用相關技術研究,菌業循環過程中形成的產品質量安全研究等。
      第三,加強菌業循環農業的基礎理論研究。菌業循環技術研究涉及微生物學、農業環境學、食用菌栽培學、遺傳育種學等多個學科,迫切需要應用循環農業的理論指導,提高食用菌產業與種植業、畜牧業相關聯的產業整體效益。
      第四,加強菌業循環技術培訓與示范推廣,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區域,在農戶、鄉村、園區、區域等多個層面開展菌業循環培訓。(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胡清秀 張瑞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城县| 永康市| 高平市| 广平县| 惠来县| 醴陵市| 汕头市| 阜平县| 抚宁县| 河津市| 永宁县| 那曲县| 霍林郭勒市| 开封市| 比如县| 彩票| 莱阳市| 教育| 修水县| 长武县| 龙泉市| 闸北区| 娄底市| 郑州市| 宣恩县| 大新县| 广安市| 化德县| 博客| 绥阳县| 宁乡县| 兴安盟| 博野县| 龙陵县| 灵台县| 黄梅县| 沁水县| 光山县| 双江| 高唐县|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