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城市性質和定位及今后戰略重點和發展方向中,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節約能源資源,加強環境保護,構筑高層次的產業結構是其重點內容之一。天津市政府對郊區縣功能定位及產業發展重點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其中,北辰區、武清區、寶坻區、薊縣、靜??h、寧河縣等區縣的產業重點均涉及到都市型設施農業、休閑旅游和綠色生態農業、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天津近幾年農業結構調整的實踐表明,強化產中領域調整和產后的批發市場建設、保鮮貯藏、加工及運銷業的發展,產業整體才能得到發展。而食用菌產業作為典型的設施農業模式和循環經濟模式,與天津的產業定位非常吻合。
改革開放至今,天津市食用菌產業發展勢頭迅猛,食用菌總產量由1998年的4085噸增長到2013年的11萬噸,本市食用菌直接從業人口已達1萬多人,生產已初具規模。食用菌生產的品種多元化、專業化、區域化特點更加明顯。
一、天津市食用菌產業經濟模式和規模
(一)食用菌設施化栽培模式。隨著我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計劃的推進,為設施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1、園藝設施食用菌,生產仍以家庭為單位,季節性生產,同時,各區縣根據自身條件大力發展本地特色菇類品種,形成了多個規模生產基地,比較集中成片的有2900畝。其中薊縣出頭嶺、五百戶、上倉等地以白靈菇為主;漢沽區楊家泊(欣源食用菌有限公司)、西青開發區(凱潤公司食用菌生產基地)、北辰楊河以雙孢菇為主;寧河及市區周邊以平菇、香菇為主;東麗茶樹菇基地因占地停產。
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作為五百戶、上倉、楊家泊、北倉等食用菌基地的依托單位,正在積極總結經驗,研發食用菌生產專用溫室和周年化生產模式,以促進全市設施食用菌生產水品提檔升級。
2、家庭小規模生產,主要分布在武清、西青、靜海及城市周邊,生產品種以平菇、香菇為主,約1500畝。
3、小型工廠生產,仍以手工操作為主,空調控溫出菇,周年生產。主要有北辰區生產金針菇的天津鴻濱禾盛農業技術開發公司;東麗區生產杏鮑菇的天津綠洲莊園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西青區生產雙孢菇的凱潤公司(在建)。
(二)食用菌林下生態栽培模式。除設施化栽培外,天津市各區縣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多種資源進行食用菌生產,實現了栽培模式多樣化。近年,天津市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開始大規模退耕還林。為了響應天津市政府“退耕還林”政策的號召,提高農民收入,在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食用菌研究中心的技術支持下,各區縣大力發展食用菌林地生態栽培模式。林下立體生態食用菌生產,由于省地、節水、投資少,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顯著,近年來發展很快。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先后于2005年首先在西龍虎峪進行網脈木耳林下生產示范,2006年在牛家牌進行林下平菇生產示范,2007年在王口進行香菇林下生產示范,到2012年,西龍虎峪、牛家牌、王口均已形成1000畝以上的多個生產基地,并在王口、臺頭、牛家牌分別建設了4個(其中王口有2個)生產能力達到100萬棒的食用菌生產種和生產菌棒制作場,初步形成以科技為依托,以企業為龍頭,基地加農戶的產業化模式,為推行標準化生產及全程監管體系和產品可追溯制度打下體制基礎。
(三)為了鹽堿地的改造和利用,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于2006年開始進行耐鹽堿食用菌的選育,已選育出鹽平抗王、鹽平08、鹽平14、鹽平175等優良菌株,目前還在進行生產栽培技術的試驗研究,為鹽堿地食用菌生態循環經濟建設進行技術創新和成果儲備。
二、天津市食用菌產業存在問題
過去,天津市傳統上食用菌生產只以單一的平菇為主,其它如香菇、木耳、金針菇等品種只占極少部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用菌品種、品質產生了更高要求。為滿足市場需要,天津市食用菌栽培品種從過去單一化走向了多元化,香菇、金針菇、白靈菇、杏鮑菇、茶薪菇、木耳、靈芝、雙孢蘑菇等高檔珍稀菌類均得到成功栽培,形成了多菇類、多品種發展的格局。農民生產水平逐步提高,產品質量越來越高。
同時,天津市目前從事食用菌行業的民間企業和個人較多,且生產和加工規模大小不一,造成行業生產秩序混亂,惡性競爭激烈,這也是導致天津食用菌行業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天津市食用菌產業在科技開發和產業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企業自身科研力量薄弱,技術含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夠。而相應的科技支撐體系尚未形成,企業與科研院所缺乏溝通或院校缺乏可產業化成果。
(二) 產業規模小,生產模式單一,標準化程度低,對科技依存度不高,高新技術的應用少,導致產業水平低。食用菌產業未充分發揮高質高效的特點,一體化程度比較松散,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無序競爭突出。
(三)品種單一,新品種未成規模,菌種生產與銷售不規范。菌需物資研究開發空白,對外依存度高,食用菌專用設施開發滯后,缺乏相關技術支撐。
(四)產業鏈條延伸不夠,技術裝備水平、原料的綜合利用程度和深加工水平普遍較低,產業運行質量不高。
(五) 以食用菌生產為核心的循環經濟模式缺乏技術支撐。
(六) 近年來,由于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出臺,食用菌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得到重視,但有些不成熟的項目也開始冒頭,為產業的良性發展埋下隱患。
(七) 觀念和理念滯后,缺乏開拓市場的力度和魄力。
技術服務要依托核心技術才能形成效益,而核心技術必須是可物化的成果(如菌種、設備、設施、菌需物資、生產能力等)。天津市食用菌產業今后要在政府政策和資金的相應支持下,以企業創新為主體,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借助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結合自身的生產和市場優勢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2013年,天津市組建了“天津市食用菌技術工程中心”,用于加快技術體系的構建,加強食用菌產業鏈條中薄弱環節的技術支撐,促進產業鏈條有效延伸,使投入產出比實現大跨越;強化示范,建設科研創新平臺,使科研成果能夠快速形成現實生產力;促進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力度,建設集科研、示范、推廣、科普等功能的天津市食用菌產業工程技術創新平臺,以解決本領域成果轉化與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