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13年底,河北省食用菌栽培品種發展到了28個種類、60多個品種,年產量210萬噸、產值127億元,出口創匯1.5億美元,較“九五”末增長8倍,成為了全國食用菌生產大省。主要表現為五個特點:
一、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優勢區域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全省有26個縣年產值超億元,另有30多個縣年產值超5000萬元,70多個縣將食用菌列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形成了平泉花菇、滑子菇,唐縣杏鮑菇,遵化香菇,靈壽金針菇,冀州姬菇,遷西栗蘑,冀南平菇,壩上口蘑等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在國內外知名的特色產區。
(二)技術水平穩步提高。選育了一批適宜我省栽培推廣的優良品種;開發推廣了閑置冷庫和冷涼氣候錯季栽培食用菌,苦咸水、玉米秸、棉稈栽培食用菌,食用菌周年化生產、病蟲害無害化防控,菌糠加工畜禽飼料等技術,有10多項技術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起草制定并頒布實施了無公害食用菌產品、生產操作規程和菌種質量標準共計24項,為全省食用菌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三)品種多、質量優。引進推廣了白靈菇、黃傘、茶新菇等18個新品種,使我省食用菌栽培品種由“九五”末的8個品種發展到了28個種類、60多個品種。認定了65個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認證了近200個無公害食用菌產品。創建了孟都、森源、潤隆等30多個知名品牌。開發了鹽漬、干制、清水、即食、速凍、凍干、保健七大系列200多個加工產品,遠銷美國、歐盟、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較好地帶動了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
(四)產業體系日趨完善。成立了河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河北省農業專家咨詢委員會食用菌專家顧問組和食用菌科技推廣專家組,培養發展技術服務組織30多個、技術骨干6500多名,50多個縣組建成立了食用菌服務體系,縣級以上協會40多個、專業合作社1000多個,規劃扶持了以河北國賓食品公司、承德綠源公司為代表的食用菌生產加工龍頭企業近百家,培育小型加工廠千余個,發展專業經紀人隊伍萬余人。
(五)綜合效益顯著。栽培食用菌平均畝產值3萬元以上,純收益2萬元以上。食用菌重地區菇農年平均增收5千元以上。全省約215萬菇農,年可轉化利用800萬畝土地秸稈、消化利用3000萬噸畜禽糞便,產出有機肥400萬方,初步構建了以食用菌為鏈接點的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對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采取的主要推動措施
(一)抓宣傳、謀發展,努力營造食用菌發展良好氛圍。近年來,我省把食用菌列為重中之重的新興產業支持發展。2001年省政府組織召開了“發展食用菌產業現場觀摩會”,2002年省農業廳組織召開了河北省首屆食用菌展銷會。先后多次邀請相關部門調研走訪食用菌基地或企業,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報道和展示我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優勢。以省政府名義或多部門聯合制訂出臺了“河北省發展食用菌產業指導意見”、“河北省食用菌產業”‘十一五’、‘十二五’發展規劃”,《河北省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等政策文件。
(二)抓管理、促整合,大力提升食用菌項目帶動能力。2000年以來, 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2010~2013年間通過“菜籃子”蔬菜標準園創建、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項目等,重點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生產與推廣,2014年省級預算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實施食用菌產業化示范和標準化生產。2003年以來省扶貧辦實施了扶貧資金建“周轉棚”重點發展食用菌項目。2004年省發改委將食用菌列為八大優勢農產品之一,加大了扶持力度。2008年,省林業廳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后續產業資金支持退耕還林建設食用菌產業基地。近年來,省科技廳、省農開辦也在相關項目上加大了對食用菌的扶持力度。省農業廳以設施農業食用菌項目為引導,采取項目捆綁、政策配套、強化協作的做法,極大提高了項目的示范帶動能力。
(三)抓創新、引人才,精心打造食用菌發展新模式。組織開發推廣了閑置冷庫和冷涼氣候錯季栽培食用菌,棉稈、玉米秸和苦咸水栽培食用菌,周年化生產,菌糠資源化利用,食用菌病蟲害無害化防控等技術。起草制定并頒布實施了24項無公害食用菌產品標準、操作規程和菌種質量標準。累計組織萬余人次外出考察學習,吸引外地菇農千余人、企業近百家來我省發展食用菌產業,消化吸收并創新開發了百余項科研技術,打造出了錯季地栽香菇、菇棚周年自動生產等三十余種節本增效栽培模式,提高了產業科技貢獻率。
(四)抓大戶、建園區,示范帶動菇農推廣應用新技術。近年來,在技術推廣應用中采取樣板示范、典型引路模式,積極引導菇農栽培新品種、采用新技術。培育建設了一批菇農看得見、學得會的示范園(場),使之逐步發展成為食用菌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繁育基地、實用技術培訓基地。目前全省各類食用菌示范園區(場)發展到了1000多個,重點示范戶發展到了1萬多個,在傳播先進技術、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育龍頭、健體系,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和適應市場能力。各級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招商引資、聯辦協辦等措施,建立起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機制。通過貼息補助、銀企合作、社會融資、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扶持發展食用菌龍頭企業。以名牌產品的生產、銷售帶動產后加工水平的提高,增強龍頭企業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大扶持、服務、引導、規范等工作力度,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
繼續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一產抓特色”的指示精神,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圍繞“完善設施創品牌,突出錯季抓周年”的工作思路,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引導。鞏固目前財政支持的現代食用菌產業園創建、食用菌良種繁育及示范以及國家農業部“菜籃子工程”蔬菜標準園創建等項目的順利實施,培育和壯大食用菌產業規模。積極開拓發展思路,按照提案建議積極爭取省政府支持,將食用菌產業列為促進貧困地區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籌劃制定新的《河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指導意見》,規范和引導全省食用菌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加大現代食用菌產業園區建設力度。2014年我省啟動河北省現代食用菌產業園創建工作,省財政每年支持經費1000萬元用于補貼產業園創建單位,支持發展以企業或合作社為龍頭、以農戶為主力軍,建立現代經營管理模式,推廣應用創新技術,實施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的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全面提升我省食用菌產業的現代化水平。今年將在全省范圍首批創建20個食用菌產業園區。
(三)加強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依托食用菌產業體系創新團隊,加大新原料、新設備、新工藝、新模式的科研開發和推廣力度,針對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瓶頸問題集中力量重點攻關,不斷提高我省食用菌產業科技水平。同時,加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工作,全面提升食用菌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四)加快培育發展食用菌產業新型經營主體。重點從加快發展土地合作社,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鼓勵各地在遵循土地流轉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土地信托等其他流轉方式的探索創新。大力發展和扶持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性強、成長潛力大的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示范推廣“五位一體六統一分”(五位一體指“龍頭企業+科研機構+政府推動+基地+農戶”,“六統一分”指統一菇棚模式、統一原輔材料、統一引進并擴繁菌種、統一生產標準化菌袋或栽培基料、統一免費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統一回收銷售鮮菇、分戶栽培管理)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實現基地和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五)加強菌種繁育體系建設。全面加強菌種生產企業和菌種質量監管,規范菌種企業生產和營養,確保菌種質量安全。同時,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加強新菌種的選育引進和試驗示范。依托農業開發、退耕還林后續開發等項目,規范、提升菌種廠生產能力,保障用種安全。加大菌種質量的檢查和監督管理力度,規范各級菌種廠的生產,扶優限劣。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引導,逐漸杜絕自行加代擴繁現象,防止因菌種老化、退化導致的減產減收問題的發生。
(六)加大食用菌產品質量水平。全面推廣食用菌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加快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步伐。推廣分等定級、真空包裝、冷鏈儲運等方式,落實產品質量追朔制度,切實提高產品質量。(河北省農業廳環保站 通占元)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