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久久久久,√8天堂资源地址中文在线,国产综合色香蕉精品,亚洲欧美se

    工廠化資訊

    當前位置:首頁>工廠化文庫

    我國食用菌產業面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增長方式的轉變

    發布日期:2016-07-19 來源: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從2015年6月份開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和食用菌市場編輯部歷時3個月時間對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情況和菌需物資裝備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從調查反映情況來看,食用菌產業整體發展態勢向好,但存在問題也不少,不容樂觀。有的問題已嚴重制約產業的發展,需要轉變觀念,樹立創新發展理念。
        一、關于產業結構的調整

    調結構是我國政府在金融危機時期為保證我國經濟能夠平衡過渡而提出的經濟發展方針。從全球講,世界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圍內各個經濟實體國都要面臨調整經濟結構,以便適應經濟全球化。近年來,我國是在“經濟發展要適應新常態”下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結構調整涉及各行各業,你不調整就可能走入“死局”,調整好了就成為“活棋”。
    在這次工廠化調研中食用菌行業涉及到結構不合理的方面主要表現在:
        (一)生產布局結構上的不合理。出現區域性生產企業過多,有的成為企業集聚群,形成區域性產能過剩。而很多工廠化生產企業建在“五高”區域,即“基料費用高、人工費用高、電價高、運輸成本高、管理費用高”,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而中、西部偏少,形成了產業布局結構上的不合理。
        (二)消費區域結構不合理。從調查情況看,無論是百姓餐桌消費,還是大眾餐飲消費,東部地區約占食用菌餐飲消費的65%以上,而中、西部僅35%左右,特別是西部很多地區是食用菌消費的盲區。消費結構的不合理,形成了消費市場的不均衡。東部地區市場飽和,而西部吃的少。
        (三)生產品種結構不合理。調查顯示,目前工廠化產品主要是金針菇、杏鮑菇、雙孢菇等,其中金針菇產量在2010年到2013年平均每年保持45%以上增速,杏鮑菇在2010年到2013年平均每年以38%的速度遞增,個別企業的產量逐年翻番,增速驚人。由此造成單品種產能過剩,很多生產企業減產,有的轉產倒閉。因此適當、適度調整單品種生產結構勢在必行,使工廠化生產品種逐步適應市場需求。
        (四)市場流通結構不合理,渠道建設失衡。市場是產業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沒有市場也就沒有產業生存發展的條件。近幾年市場情況調查,市場流通結構不合理一直是影響和制約產品消費的主要瓶頸。以北京市市場為例,鮮品經銷在新發地市場共有150多家,大楊樹市場和其它市場總計約100家左右;干品和鹽漬品經銷主要以錦繡大地市場為主有160多家,其它市場約80家左右;超市配送在北京主要有二家(齋生堂和藍波綠農),另有零星配送不到10家。而鮮品主要消費市場,一是分流到北京2500多個居民社區菜市場,二是分流到大大小小7萬多家餐飲店,三是各類職工食堂8萬多家(學校、醫院、機關、部隊、企業等),四是超市。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在流通環節中從事批發經銷多,配送少。消費群體主要是自采自購,而配送到超市的產品更少。進入未端消費的基本上是百姓菜籃子中的一個小品種-----菌菜,就如同把一個高大上的產品放到地灘上去賣,在流通環節上就沒有實現優質優價。另外,在全國市場流通布局上,西部地區經銷公司少而小,有的城市菜市場和超市里見不到食用菌鮮品,想吃沒地方買。
        (五)產業鏈結構配置不合理。重生產,輕加工,形成產業鏈前端頭大,后續尾小,既大頭小尾,產量大,加工小,附加值低。
        (六)資源開發利用結構不合理。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有大量的農作物桔桿和牲畜類便,適應草腐菌生產,可變廢為寶,形成循環經濟。而我國又是森林資源匱乏國家,人均木材占有量很少,木腐菌所需求木屑每年增長,雖然采用了大量替代物(果樹枝叉、林業廢棄林材、人工次生林及棉子殼、玉米芯等基料),但木屑用量仍很大。特別是國家規定國有林業停止商業采伐后,木屑更加緊張,價格全面上漲。而在有些產區還有大量木腐菌包出口到森林資源好于多于中國的日本、韓國及其它國家地區,犧牲國家資源換取低微的出口利盈。當前應加大草腐菌的生產,削減木腐菌的產能。特別是出口木腐菌的企業采取限制措施。進口國買了我國的菌包,就會減少進口我國的菇品,是一個以小利忘大義,以小利失大局的賠本生意。
        (七)從業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據調查在全國近600家工廠化企業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科班畢業)不到2%,而98%以上是土生土長自學成才。企業管理人員中專畢業技術人員不到10%,而行業內有限的專業科技人員主要在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同時,在有限的科技人員中主要是從事生產栽培方面研究,而從事市場、產業規劃、資本流通、資源整合及菌需物資裝備等方面研究的很少或沒有。試想一下,這樣的科技人才結構,食用菌產業創新發展步伐能快嗎?商務網舉辦的40多屆全國大型會展新產品新技術成果,其中幾乎全部是企業自主研發,特別是菌需裝備企業的換代更新和創新產品95%以上是企業研發。另外,就是一些科技人員浮在上面,研發的成果驗收完了就結束了,很多沒有轉化成生產力,有的是為了要科研經費而申報項目。企業研發基本上是企業自有資金,國家投入甚少。如國鑫研發智能化裝備產品,平均每臺投入300萬元。
        (八)企業融投資配置結構不合理。食用菌生產企業很難爭取到國家政策資金支持,很多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費用高的情況。食用菌產業是朝陽產業,在農業產業中是一個優勢產業,符合國家生態、環保、高效的要求,應在融投資給予政策傾斜。
        以上是從我國食用菌產業八個方面提出進行結構性調整的必要性。如從“互聯網+”和眾籌、創新、中國制造2025、生態環保等角度考慮,這些調整必須要賦予創新思想,實現全國食用菌產業在發展模式和路徑上的創新。

       二、關于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主要是指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的升值,從高能耗、高污染轉向低能耗、低污染的升級,從開放型轉向集約型的升級。轉型并不是轉行,轉型是將滯后的產能,轉變為低耗、高效、環保生態的產能。對食用菌產業來講,轉型是一個創新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的過程,而不是轉到其它行業不搞食用菌了。轉型與轉行沒有必然聯系,是兩回事。
    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
        (一)傳統的菇農自家經營的菇棚,將逐步向園區化、現代化、智能化出菇棚轉化。一年四季生產,提升土地利用,提升產品質量,提高效益。現在已有很多裝備企業生產可移動式智能出菇房,生產工藝及管理模式簡便,經簡單培訓即可掌握。而且經物聯網介入,管理中心在遠程可以隨時監控下指令。這種出菇房一次性投入雖然略高些,但可常年生產,一個棚至少頂5個用。從經濟效益分析是遠遠高于農民自建菇棚的,這是發展方向。前段時間調研時就有人問,將來是不是菇農大棚要淘汰了。我回答,這是必然,但要有個發展過程,特別是隨著食用菌安全監管工作的加強,一些傳統的沒有科學監管措施和質量保證的產品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小,菇農自家經營的菇棚也會逐步減少。一些有眼光的生產經營者會在創新思潮的推動下自覺而積極地提升自己的經營方式,實現轉型升級。
        (二)菇農逐漸轉變為產業工人。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隨著現代化、智能化的推進,用工將逐步減少,是必然的;用工的總體人數要減少,對技術工人的要求提高了。據調查現在產業從業者有80%以上是初中文化,有50%以上是高中文化,經過培訓完全可以勝任技術崗位工作。特別是現在一些年輕從業者,都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個別的有大專文化和職高文憑,有的經過幾年實踐已成為“土專家”,在工廠化生產上有一技之長。現在有很多工廠化設備生產企業,推出交鑰匙工程,不但保證設備使用完好率,而且培訓技術工人。所以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菇農的轉型升級也是同步的。
        (三)園區建設的轉型升級。據調查全國近800多個食用菌主產縣(區),平均每個縣(區)建有具備一定規模的鄉鎮食用菌生產園區2處以上,有的多達5處,這些園區主要是利用流轉土地集中建設而成,有的形成工廠化企業集聚群,如江蘇灌南園區多達30多家企業,還有的建成連片菇棚,有的多達上千個,占地幾千畝,氣勢磅礴。但大部分是傳統的菇棚區,這也是前些年各主產縣集中發展食用菌所形成的,這在當時是一種提升,由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經營提升到園區化生產經營,而且采取“五統一”,強化技術指導,統一經銷等,這是一大進步。這個模式已走過多年,有的園區創建已至少8年以上。這次調查中,有的主產縣提出要適應新形勢,實現創新發展和互聯網+的思維,提出園區建設重新規劃,全新定位。實際上這就是產業在進步,這也是當前經濟發展規律的要求。園區要發展,就要提升,就要實現自我突破。食用菌產業園區如何轉型升級,建立起生態、高效、環保型的食用菌園區,這是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環節。因為很多企業在園區里,不單單是企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問題,而是一個單位,一個整體的升級功能。現在很多園區改變過去單純生產的模式,而關注產業生態環境,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延伸及產品附加值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有的提出建立園區多元化服務平臺,強化電商、眾籌等創新式發展模式。
    食用菌園區的轉型升級是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關鏈,也是一場攻堅戰,需要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及相關扶持政策。但不管如何考慮,轉型升級是產業發展的必然,是早晚的事。
        (四)轉型升級中一部分企業將轉向食用菌加工業。在調查中發現一些生產企業在近兩年開始轉為后序的產品加工,特別是一些新建企業,在規劃生產的同時就引入產品的深加工。因為他們知道產品市場不僅僅是菜市場上的菌菜,而應開發出更多符合消費需求的深加工產品。所以從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看,在近幾年工廠化生產企業要向加工業發展。精深加工是食用菌產品的“金礦”,食用菌的價值不僅僅是產品本身,而是較高的附加值。多樣化的方便食品,即食食品,保健食品,如“猴頭菇餅干”的開發,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哈爾濱雙松食品公司生產的多菌類食用菌面粉、掛面就是一個成功范例。而各種食用菌多糖和營養液的開發更是有廣闊的市場。
        希望有更多的業界投資者能關注食用菌精深加工業,不要在往生產企業里擠。同時,也希望設備生產企業開發出更多的適合精深加工先進設備,為食用菌產業向精深加工發展提供精良的武器裝備。
       (五)轉型升級中一部分從業者應轉向流通領域。轉型升級必然要減掉一部分從業者,這些人有生產實踐經驗,對食用菌一般性知識有一定了解,熟知食用菌的生產過程,他們也是業界不可或缺的人才。一部分可以在轉型中提升自己,如從事工廠化、智能化生產,變成技術工人或管理者;一部分人可以從事食用菌電商、經紀人或合伙開經銷公司做代理商。這些人從事食用菌的經銷也將是一批人才和骨干力量。在調查中發現,有很多主產地和批發市場里的成功的經銷商大都有過食用菌生產經營的經歷。有條件的主產地政府應加強引導和政策上支持,使他轉型不轉業,把家鄉優質食用菌產品賣向全國,成為新型市場的創客和生力軍。

    三、關于轉變增長方式

    經濟增長的轉變是指經濟增長方式由不可持續向可持續的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國家層面主要是由出口拉動向出口消費、投資協調發展轉變;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轉變;由投資拉動型向技術進步型轉變;由技術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由第二產業帶動向三大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由忽略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由“少數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轉變。以上十個方面是中央制定的基本國策,也是經濟新常態下的治國方略。這其中的核心問題是指經濟增長方式要有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方式轉變。數量型增長方式片面追求數量、產值和速度,致使經濟增長的質量低,效益差和結構失衡;質量型增長方式創新改變這些弊端,注重經濟增長中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產業結構的協調,科學合理。
        對食用菌產業而言,縱觀近些年的發展情況,不難看出在發展數量和質量的問題,實際上也是出現重數量輕質量。這個質量不僅是產品質量,而其中還包括整個產業運行中投入質量、企業運營質量和產品質量。更重要的是產品市場的質量因素,產業生態環境的質量因素等。
        食用菌產業本身是一個低碳產業,而且是廢物利用、變廢為寶、循環經濟。從這點講符合國家經濟發展方略,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在轉變增長方式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一)引入互聯網+。互聯網+是一種體現創新發展的理念,是一種新生生產力,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對食用菌產業來說,如何引入互聯網+,也是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如菌需裝備企業很多產品需要引入物聯網的科技成果,實現菌需裝備的智能化。江蘇愛菲爾公司生產的出菇房就實現了互聯網+的成果。前段在江蘇國鑫公司調研時看到了研發的多臺菌需裝備產品,都是體現了智能化。省工、省時、省費用在當前是一種最大的成本節省,因為現在用工的費用與發達國家差不多了,省時也是一種增效,一臺智能化設備雖然看起來一次投入多些,但長遠看不僅是種生產方式上的進步,而且也是實實在在的增效。
       (二)眾籌模式。眾籌是一種創新理念,特別是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兩會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方針后,使很多好項目通過眾籌方式得以發展,是聚社會力量,集社會資金發展經濟的一種創新模式。從調查情況看食用菌企業用“眾籌”方式解決融資的成功案例不多,在眾籌網看到一些企業推出的項目,進行股權融資,點擊率、過問人數、約談次數不是很高。這里有方式方法問題,也有操作技術性問題,也有環境因素問題。據商務網市場部調查,2015年全國食用菌行業先后有多家公司分別在境內外上市,現正在籌備上市的企業有上百家。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共有四種融資形式,第一種是主板的A股、B股;第二種是中小板及創業板;第三種是大家熟悉的“新三板”,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原來只針對國家高新園區內的企業,現在已全國放開;還有一種就是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推出的Q板和E板等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新三板主要針對企業處于初創階段中后期和成長階段初期的中小企業,幫助企業解決資本金籌集、股權流轉等問題。新三板是注冊制,雖較主板走IPO簡便些,但已有3500多家掛牌,食用菌行業有5家。而以上的上市融資都要排隊、要交費比較嚴格。而眾籌方式靈活簡便。現在我國股市進入調整期,為什么都擠在上市融資的平臺上,應考慮一下“眾籌”的方式,研究一下通過“眾籌”方式的成功案例。食用菌產業有很多好項目,而且是投資少,見效快的,建議介入“眾籌”模式,這也是在當前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好途徑。
       (三)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是用電子的手段,達到商務的目的。電子商務涵蓋很多,目前主要由五種經營模式。有企業對企業(B2B),企業對消費者(B2C),消費者對消費者(C2C),以及近年更具革命性C2B模式和O2O模式,把線下商務的機會與互聯網結合在一起,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平臺。當前電子商務已發展成為各行各業進行產品經銷的主要途徑,快捷、方便、經濟實惠,節省人力,節約成本。但據商務網調查,電子商務在食用菌行業的普及推廣仍滯后其它行業。困擾的主要原因是在鮮品的配送上,一方面消費者習慣于在菜市場像買其它菜一樣與商販面對面看貨說價,另一方面新鮮菇品的配送仍是一瓶頸,有快遞費用問題,也是產品質量保鮮問題。從調查情況看,干品、加工品的網上交易情況很好,而且呈現上漲趨勢。
        針對食用菌鮮品經銷如何引入電子商務機制問題,據了解目前有很多經銷企業,包括一些網購公司在研究。有的提出了一些創新式解決方案。相信在行業內及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下大宗食用菌鮮品網購配送、保鮮問題會很快解決,因電子商務的業態環境已具備食用菌電子商務業務的快速發展。
       (四)食用菌產品的精深加工。食用菌產品的精深加工市場前景非常之好,在前面已提到,精深加工是實現食用菌產業“調結構、轉型升級、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環節,如果全國有20%的產品轉入深加工,一是緩解一些地區工廠化鮮品的產能過剩問題;二是可實現鮮品優質優價;三是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但要處理好一點,注意按國家制定的食品藥品規定去辦。食品不可當藥品宣傳推廣,同樣藥品也不可當食品去賣。如中國藥典上已標注靈芝、冬蟲夏草、天麻、伏苓是藥物(最近已有地方法院受理相關案件,起訴廠家把藥制成食品,誤導消費者)。
       (五)新產品開發。加強新產品研發是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新產品開發涵蓋較廣,有生產品種的開發、菌種生產工藝、菌需裝備研發、精深加工等諸多方面。實踐證明食用菌科技每前進一步,就會帶動產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而新產品的開發需要有創新精神,要有為行業發展敢于奉獻的精神。需要各方配合齊心協力積極推進的過程。同時,在新產品開發中也要做好專利技術的保護工作,使新產品開發單位包括個人在得到行業認可的同時,實現其自身價值。
        食用菌行業廣大同仁應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技成果的研發,尊重新產品成果的推廣。使食用菌行業呈現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氣象。
       (六)食用菌出口。食用菌產品出口是最早拉動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引擎。早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是香菇干品和雙孢菇罐頭出口拉動和帶動了全國食用菌產業的興起。很多主產地(特別是在少數邊遠貧窮地區)爭相開展政府引導,干部帶頭種菇。很快使食用菌生產成為貧困地區致富的主導產業。90年代初我在深圳,記得當時出口日本的干品香菇每公斤達300多元,一般統貨都在每公斤200元左右。那時在深圳做香菇貿易的姚總(姚淑先)、毛總(毛傳福)、丁總(丁榮輝)每天從早到晚門庭若市,庫房前車水馬龍。很多主產基地縣領導帶隊談生意,出口形勢一片看好。隨之福建漳州也建成了蘑菇罐頭出口加工的基地。
        出口形勢從1986年至2001年一直處于上升期,出口創匯由1986年的幾千萬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30多億美元。但隨著出口量的增大,出口價格也也有回落,到2001年出口日本干品香菇每公斤價格降至80元左右,一般菇在60元左右。
        在出口創匯賺錢的影響下,全國各地食用菌主產地也在快速增長,據調查1999年全國食用菌年產萬噸的縣(區)僅二十幾個,到2003年發展到100多個,2014年發展到600多個。全國年總產量也由幾十萬噸上升到2014年的3000萬噸。而食用菌出口近十年來一直維持在年均60億美元左右,總量在30萬噸左右,占全國總產量的百分之一左右。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在2014年初成立國際部,并開通英文網站,現已發展境外注冊會員3800多人,2014年10月天津會展、2015年5月青島會展都有境外國家地區組團參會,而且他們對中國食用菌生產技術、菌需設備非常感興趣,有的國家對產品也有需求。相信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推進,食用菌產業也將會受益多多。據調查,食用菌產品出口已從前些年的干鮮品、罐頭產品發展為多品種的干鮮品出口,同時,菌棒出口、菌需裝備出口、技術人員出國務工也呈現增長勢頭。
        中國是食用菌生產大國,消費大國,也是出口大國,業界人員應加強和關注出口工作,積極開發國外市場,把食用菌出口做實、做細、做大、做強。
        調結構,轉型升級和轉變增長方式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國策。因此我們行業同仁要很好地把握這一大政方針,要領會理解好。如有的主產區與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相結合,有的與資源整合相結合,有的與當光伏發電相結合,有的與發展循環經濟相結合,有的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結合、有的與中國制造2025相結合,還有的與互聯網+相結合等等。探索出很多好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值得學習借鑒。
        總體講,我國食用菌產業整體發展向好,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仍不少。在全局發展上缺少統籌,在市場協調上缺少疏通,在資源開發利用上缺少整合。但發展是硬道理,相信在各主產地政府及主管部門的正確引導,在業界同仁的不斷努力下,一定會在調結構、轉型升級、轉變增長方式的變革中實現創新發展。(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理事長  李玉春 2015.10江蘇連云港食用菌工廠化會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县级市| 绥阳县| 伊通| 宿迁市| 乾安县| 东辽县| 渝北区| 黄浦区| 霍邱县| 沈阳市| 剑河县| 怀宁县| 澳门| 隆回县| 大余县| 威宁| 玉林市| 屏边| 泰兴市| 钦州市| 宝兴县| 大同县| 郸城县| 尼玛县| 绥棱县| 宁海县| 海南省| 长泰县| 土默特右旗| 东莞市| 云阳县| 隆昌县| 新宁县| 太和县| 巴彦县| 元江| 铜川市| 原阳县| 开鲁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