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灌南縣將發展和壯大食用菌產業作為優化農業結構的重要抓手,不斷提高食用菌機械化生產水平,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促進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該縣先后被認定為“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示范縣”“全國食用菌行業優秀基地縣”“江蘇省食用菌產業基地縣”“全國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示范縣”“全國食用菌文化產業建設先進縣”。
一、食用菌機械化高效栽培產業發展情況
(一)發展現狀
全縣食用菌以機械化為主導的高效栽培企業近60余家,已經成為我國食用菌工廠化高效栽培第一縣。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5家。重點推廣機械打包、高壓脈動抽真空滅菌、凈化室流水線接種、叉車搬運、智能化調節生產環境等技術。每天菌包制作規模突破260萬袋,日產鮮菇約1 100t,2014年全縣食用菌總產量39.8萬t、總產值35.1億元,創造就業崗位逾2萬個,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在3萬元左右。每年吸收利用木屑、秸稈等農林產品下腳料逾50萬t,間接帶動農民增加收入超2億元。創建無公害、綠色、有機品牌100余個;“灌南金針菇”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新安鎮獲批國家“一村一品”示范鎮;香如公司的“香意”杏鮑菇榮獲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江蘇省“名牌產品”。
(二)發展歷程
20世紀80—90年代,灌南縣當地菇農開展雙孢蘑菇規模化大棚種植,栽培面積達逾110萬m2,年產量達7 000 t以上,市場交易額達1.4億元,平均效益13.5萬元/hm2左右。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產業規模漸趨減縮,該縣食用菌產業規模逐漸由全縣14個鄉鎮減縮至花園、三口和新安等3個鄉鎮,經濟效益同比明顯下降。2006年來,栽培品種由平菇等常規品種改換為市場效益高的純白金針菇、秀珍菇等新品種,栽培模式由季節性大棚改換為機械化高效栽培,全縣食用菌產業強勢崛起。目前,已建成了以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中心、其他鄉鎮為輔的良好食用菌產業格局,集聚發展香如、裕灌、聯農等大型食用菌機械化生產企業,產銷形勢良好。
(三)發展措施
一是明確發展思路,做好產業規劃。食用菌機械化高效栽培產業起步之初,便實行“走出去”與“請進來”戰略相結合,組織技術人員和菇農大戶到福建古田、浙江龍泉以及山東青島等地參觀學習,積極邀請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張金霞等業內知名學者指導,聘請李玉院士為特別顧問,通過一系列規劃措施讓這一新興綠色產業,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二是強化政府引導,加大政策扶持。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機械化高效栽培產業發展,多次召開專項工作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全縣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每年財政項目資金優先用于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與吸收。通過政策扶持,食用菌機械化高效栽培企業單體規模不斷擴大。三是強化機制創新,打造發展平臺。健全市場流通機制,建立準確、快速市場信息網絡,形成功能完備、服務能力強的產品營銷體系。積極推動多元化資本投入機制,以社會資本為主,政府扶持引導為輔的原則,形成工商、民間、扶持資本等多元化投入產業的喜人局面。不斷創新運行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與合作組織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市場+龍頭+基地+農戶”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四是發揮科技作用,做好示范推廣。以服務全縣食用菌機械化高效栽培產業為宗旨,加大經費投入,充分發揮中國農科院、李玉院士團隊2個高層次科技創新團隊和灌南縣食用菌研發中心作用,積極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等關鍵技術科研創新工作。積極為全縣食用菌機械化高效栽培企業、基地和大戶提供技術指導與培訓,解決產前、產中、產后的生產問題,保證全縣食用菌產業的健康平穩發展。
二、采用的機械化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灌南縣積極引進食用菌機械化高效栽培技術,優化生產工藝。食用菌機械化高效栽培技術是集模擬生態環境、智能化控制、自動化機械作業于一體的生產方式,具有封閉式、設施化、機械化、標準化、周年栽培化等特點。
(一)培養料機械制包技術
機械制包技術與傳統生產上利用手工制作菌包相比,機械打包操作過程安全簡單、省工省時,而且成本低、滅菌徹底,有效克服了菌包傳統制作方式諸多劣勢。拌料前首先要過篩除去木屑中的樹皮、樹枝等雜質,然后將木屑、玉米芯、麥麩等主要原料倒入攪拌機料斗內攪拌10 min,再加入玉米粉、豆粕粉、石灰等輔料,邊攪拌邊加入一定量的水,攪拌15 min便可開始裝袋。裝袋前用紅外線水分測定儀檢測水分,水分、pH值高低與原種相同。常選用對折口徑(17~18)cm×38 cm×0.005 cm規格的高壓聚丙烯塑料袋,使用雙沖壓裝袋機填料制包,每袋裝填濕料1.10~1.25 kg,料高18~20 cm,料中間預埋孔徑2 cm、長16~17 cm規格的塑料打孔棒,拉緊頸套使其與料面緊貼,用防水透氣型專用塑料蓋封口。
(二)變溫脈動抽真空高壓滅菌技術
食用菌傳統生產上采用100 ℃常壓滅菌要14~20 h,費工費時,燃料成本高,滅菌不徹底,不宜大規模推廣應用。高壓滅菌技術,第1步是打開排氣閥,啟動真空泵抽取滅菌鍋內的冷空氣和送氣管道內的冷凝水,當排氣管無液態水流出、鍋內壓力達到0.08~0.09 MPa時停止抽真空;第2步,打開送氣閥通入1.5~1.8 kg/cm2高溫蒸汽,當滅菌鍋內溫度達到50 ℃時,停止輸送蒸汽,啟動真空泵抽真空,當真空度達到0.04~0.06 MPa時停止抽真空,開始繼續通入蒸汽升溫;當滅菌鍋內溫度達到70 ℃時再抽真空1次,30~40 min后滅菌鍋內溫度升至90 ℃,保溫10 min;繼續升溫至110 ℃時保溫10 min,接著升溫至121~124 ℃,保溫保壓90 min后滅菌結束。高壓滅菌技術是滅菌杜絕殘留在冷空氣和冷凝水中的污染源,保證培養料理化性質不變,減少養分損失。雖然一次性投資相對較大,但是操作安全簡單,省工省時,而且燃料成本低、滅菌徹底,有效克服了常壓滅菌的諸多劣勢。
(三)空氣凈化流水線接種技術
傳統食用菌接種箱接種速度慢、菌包成品率低等弊端。凈化室流水線接種技術,是綜合利用空氣凈化過濾系統、醫用超凈工作臺、制冷機組、風淋室、臭氧發生器、不銹鋼自動傳送帶、電子計件器等儀器設備組建二次空氣凈化接種室室。接種室溫度可根據需要靈活調節,空氣中的競爭性雜菌孢子得以高度過濾凈化,菌包成品率達99.5%。而且環境舒適,接種速度快,接種量實現精準計件,按人均每小時接種菌包數量計算,勞動效率是接種箱的4~6倍,同比提高10%。
(四)大庫疊放式高效養菌技術
傳統食用菌作坊式季節性生產上,養菌設施因陋就簡,環境條件差,培養環境全靠生產者經驗把握,環境參數變化較大,菌絲生長同步性差,競爭性雜菌感染率偏高,嚴重時高達50%以上[1]。大庫養菌技術是綜合應用溫濕度控制儀、制冷機組、換氣扇等設備組建面積400~5 000 m2的大型杏鮑菇標準化養菌室,生產者利用電動叉車將擺滿菌包的2個培養架疊放起來。空間利用率是普通層架的1.6倍,平均每個菌包培養管理成本降低0.13元。而且競爭性雜菌感染率可有效控制在1‰~2‰,可有效保證菌絲發育整齊一致,菌包成品率和同步性較高。
(五)雙孢蘑菇栽培料隧道二次發酵
雙孢蘑菇栽培料隧道二次發酵首先是將稻麥秸稈與牛糞粉碎,均勻添加石灰后,在水泥場地上室外建堆預濕7 d,中間翻堆2次,混勻糞草,維持料溫55~70 ℃。然后,將培養料轉運至發酵隧道,中間翻堆2次,保證料質均勻,維持料溫60~78 ℃。7 d后,將培養料移入另一條發酵隧道,再發酵7 d,完成巴氏滅菌和堆料腐熟,整個發酵階段22 d。與傳統在配料發酵技術相比,隧道二次發酵秸稈質地軟化,養分轉化徹底,更利于菌絲吸收和高產創建。
(六)潔凈區臭氧消毒與環境微生物檢測
潔凈區臭氧消毒技術是利用臭氧發生器產生臭氧在冷卻室、接種室等潔凈區維持20 mg/kg臭氧濃度,1.5~2.0 h即可殺滅空間和物體表面附著的競爭性雜菌孢子;同時,借助PDA平板檢測潔凈區微生物孢子量,利用經121 ℃高壓滅菌30 min后制作的PDA培養基培養皿平板,放置于潔凈區的操作區和角落,敞開培養皿蓋15 min后合上蓋子,用封口膜封口后置于28 ℃恒溫培養箱內培養24 h,若菌落數量<3個,則表明該區域相對潔凈;若菌落數量≥3個,則表明該區域存在較大雜菌游離孢子,需要加大環境衛生工作力度。該技術一次性投入較少,不僅設備器材可以多次使用,而且可以隨時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管理依據。
三、發展建議
近年來,灌南縣食用菌機械化高效栽培產業正進入一個外延擴展和內涵提升并舉的發展關鍵期。建議以“一帶一路”連云港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建設為契機,繼往開來,開拓創新,堅持政府引導、科技引領、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推進產業提檔升級,加快技術改進步伐,進一步促進食用菌機械化高效栽培產業更快更好發展。
(一) 推廣應用育菇環境物聯網技術,進一步提高產業智能化水平
育菇環境物聯網技術是一項現代農業高科技系統工程,涉及到生物技術、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化學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多學科知識的融合與應用[1]。管理者只需按生產要求,根據菇體發育特征和需求遠程調控菇房環境參數,保證育菇室內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濃度,溫度誤差0.5 ℃,空氣相對濕度誤差1%。實現數字化精準控制,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可以智能化精準監測調控養菌和育菇階段環境參數,有效克服了中央控制系統靈活性不足的缺點,從而達到鮮菇優質、無公害和高產目的。
(二)試驗示范液體菌種袋栽技術,進一步提高自動化接種水平
部分食用菌企業至今仍在使用枝條麥粒型或木屑麥麩型固體菌種,從母種到原種再到栽培種的制種周期長達70 d左右,批次間菌種菌齡差異較大,用工多、耗時長,優質菌種難以長期保證;而液體菌種袋栽技術,從母種到原種再到栽培種僅需40 d左右,制種周期可以縮短30 d,既省料省工省時,降低制種成本,又可以獲得菌齡一致、活力強、質量優良的栽培種,同時還可以用液體菌種轉接出菇用的栽培包,養菌周期可以縮短5~7 d,推廣應用價值極大,還可以有效解決當前生產上存在制種周期長、生產成本高等問題,同時該技術既可以縮短制種周期,又可以提高機械化應用程度。
(三)大力發展食用菌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延伸產業鏈條
全縣當前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均為鮮品銷售,缺乏精深加工,普遍科技含量不高,產業鏈條不豐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鑒于此,建議引進食用菌加工企業,全套引進歐洲堆料和種植設備,建設集生產、加工、出口、科研為一體的外向型農業產業化基地,提升食用菌產業的整體層次和深加工能力。( 江蘇連云港市農業委員會 逄孝云)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