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稱長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
的代表。
西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由周文王營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紀,先后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偉大時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從古到今曾用名:酆京、鎬京、酆鎬、長安、常安、京兆、大興、永興、奉元,西京,以"長安"最為常見和著名。長安,意為"長治久安",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是極少數可令外國人心懷景仰而來頂禮膜拜的偉大中國城市。西安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建都時間超過1200年,漢唐時期,西安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最早超過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西方羅馬,東方長安"是其在世界歷 史地位中的寫照。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芯片。當今的西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陜西省的省會,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亞洲知識技術創新中心,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國大飛機的制造基地。西安是中國重點高等院校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科技實力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國第三位。西安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航空航天工業的核心基地,是中國科技實力最強,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內陸新特區,中國中西部和北方內陸地區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全國科技資源統籌試驗特區、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國家賦予西安的定位是: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佳管理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稱號。
關中八景在西安碑林,有一塊清代碑石紀錄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八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它們被稱為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這八景分別是:華岳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飛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鐘、
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八水繞長安這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
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羅馬、開羅、雅典)之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是著名的世界歷史名城。西安周圍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圍繞。從1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到六、七千年前的新
石器時代的半坡村,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眾多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200多年。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在漢唐時期,西安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
萬的國際大都市。"西羅馬,東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秦風韻故都,滿意在古城!龍在中國,根在西安!西安還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
了以長安為起點,聯結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從此,中國的使臣、商賈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使節客商往來絡繹不絕,中外商業貿易迅速發展,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友好往來不斷加深。"西安
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跡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全省境內有重點文陜西歷史博物館、大雁塔、鐘鼓樓遙望物保護單位554處,其中陜西省國家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89處,陵墓8822處,古遺址5700余處,文物點21100余個。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遺跡,西安古城墻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
最宏大的古城墻遺址。
近年,漢陽陵的開發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轟動,其出土的裸體彩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市內有6000多年歷史的半坡遺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塊、被譽為石質歷史書庫的碑林博物館;文物儲藏量全國之最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之地大雁塔;西北歷史最長的清真寺化覺巷大清真寺,以及西安周邊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黃帝陵;漢武帝劉徹之墓漢茂陵;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釋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處法門寺,唐大明宮遺址等馳名中外的景點。自然景觀峭拔險峻,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西岳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王順山、驪山、樓觀臺、輞川溶洞等風景名勝區,更有周邊的森林公園十余個。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輝映,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近年來,西安旅游業發展迅猛,旅游設施不斷完善,旅游業已成為西安市真正的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西安市還首批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
西安主要人文旅游景點:兵馬俑、大雁塔、鐘馗故里遺址、小雁塔、城墻、鐘樓、鼓樓、西安碑林、大明宮、阿房宮遺址、西安事變舊址、青龍寺、西安半坡遺址、八仙庵、鴻門宴遺址、大慈恩寺、秦始皇軍事直道、西周灃西車馬坑、蔡文姬墓、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老牛坡遺址、櫟陽城遺址、清真大寺、仙游寺、楊虎城陵園、東渭橋遺址、秦二世胡亥墓、嘉午臺、高家大院、漢陽陵博物苑、樂游原、唐長安城墻遺址公園、騾馬市、湘子廟、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大唐芙蓉園…西安主要現代休閑景點、購物點、小吃街:大雁塔北廣場、大唐不夜城、浐灞生態區/小寨、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騾馬市步行街、康復路、金花/粉巷、德福巷、回民街… 樓觀臺樓觀臺,號稱"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勝跡,道教的發源地之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東南15公里的終南山北麓,風景幽美,依山帶水,茂林修竹,綠蔭蔽天,古籍贊美它:"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樓觀臺既有周秦遺跡、漢唐古跡,又有山青水綠的自然風光:古跡主要有老子說經臺、尹喜觀星樓、秦始皇清廟、漢武帝望仙宮、大秦寺塔以及煉丹爐、呂祖洞、上善池等60余處;自然風光以森林見長,這里山嶺倚山背水,茂林修竹,融自然人文于一體,是人們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其中老子墓、大秦寺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綜合介紹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公里的臨潼區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極具影響力。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后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腔流行于陜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方言西安方言為代表的西北方言,屬于中原官話,其歷史悠久,底蘊深飲食文化西安的名小吃很多,獨具特色,一些最久負盛名的小吃如下:音發"biang'·西安特色面食關于"biangbiang面"的得名,有著這樣一個順口溜-"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你一紐,我一紐,左家長,右家長,中間坐個馬大王,心墊底,月照旁,坐個車車游四方",非常好吃。
西安餃子宴是西安市著名小吃,是在發掘研究唐代和我國傳統餃子的基礎上研制成功的。餃子宴選料考究、工藝獨特,制出的餃子造型生動,一餃一格,一餃一形,觀之賞心悅目,食之回味無窮。西安餃子宴的得名,主要因這種宴賓筵席由千姿百態的餃子組成。西安餃子宴西安餃子宴展示薈萃了我國各種餃子的精華,在構思、造型、制作和餐飲形式等方面都有重大改進和突破,四時鮮蔬,八方美味被精心制作成各種餡料,烹制方法也從單一的煮和蒸擴大到煎、炸、烤、烙,東西南北的酸甜麻辣諸多品型也都包括其中,采用捏塑、雕塑、組合、點綴等技藝將花鳥魚蟲、民間故事和人們對生活的美好企盼都巧妙表現了出來。尤其是動物造型栩栩如生,常使顧客忙于欣賞而忘記了進餐。
秦鎮涼皮秦鎮涼皮已有200余年歷史,以大米粉為原料制成,因主產于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制作時把大米粉調成糊狀,平鋪在多層竹籠內,旺為蒸熟,做出的涼皮筋、薄、細、軟,具有獨特風味。吃時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里透香,在西安深受歡迎。
牛羊肉泡饃牛羊肉泡饃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優質牛羊肉加佐料入鍋煮爛,湯汁備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饃,掰成碎塊,加輔料煮制而成。其特點是: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食后再飲一小碗高湯,更覺余香滿口,回味悠長,吃的時候配一疊特制的糖蒜,口感更好。牛羊肉泡饃,是獨具西安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孫家飯莊從一八九八年開始經營,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傳說,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西周時曾將"牛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竟封為太官史,后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還有一段風趣的傳說,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于長安,終日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柜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后給他澆了一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過長安,仍不忘當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牛羊肉泡饃,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并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柜?;噬铣耘蒺x的故事一經傳開,牛羊肉泡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