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農業廳黨組書記、廳長白宜勤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一就是要把職業農民培育作為一項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要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圍繞食用菌等區域主導產業,拓寬農民增
收渠道。
陜西是我國食用菌的生產和銷售大省,尤其在陜南秦巴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為黑木耳、香菇、靈芝等生產的最佳適宜區,當地耳、菇農都有用段木栽培黑木耳和香菇的傳統習慣;
在關中和陜北的廣大農村,因有豐富來源的棉子殼、鋸末、麥草、高粱殼、玉米芯、麥糠、稻草、果枝椏、果渣等農副產品下腳料,刺激了平菇生產的發展,平菇栽培的普及率和總產水平比較高。因而
近年來陜西省不斷涌現出很多優秀的食用菌企業,如秦南菌業科技有限公司、金麒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楊凌康農菌業有限公司等。
陜西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以陜西寧強縣為例,目前寧強縣食用菌產業按照"一菌為主,多菌為輔"的原則發展。
一是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形成了五丁關以南以鮮菇銷售為主的特色產業帶,五丁關以北以干菇銷售為主的產業帶。
二是技術服務體系較為完善。全縣基本實現菇農家家都有1-2名技術幫手。 三是新品種、新技術應用得到普及,菇農科學管理意思顯著提高。我縣每年從武漢、福建、浙江、河南等地引進10余個全國推廣袋料香菇新品種到我縣不同區域進行大田試驗、訓化,優選出2-3個適
合我縣地理氣候特征的優質高產品種作為下一年度的推廣品種。
四是確立了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基本形成了規模育市場,市場聯基地,基地帶動農戶,農戶靠科技的產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目前在漢源鎮、廣坪鎮、代家壩鎮已形成了三個食
用菌產品集散地,年交易鮮香菇量達5000噸以上。五是"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基本形成。為確保食用菌產品銷售渠道的暢通,縣扶貧辦協調多家客商分別在廣坪等鎮建立保鮮氣調庫11處3500立方米,實現周年收購。同時充分發揮農
民合作組織示范帶動作用,到二三線城市超市及農貿市場建立銷售信息網絡平臺,生產適銷對路、產銷銜接的食用菌產品,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場風險。已形成了 "走出去,請進來"的銷售觀念和"農超
對接"的銷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