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競爭的根本沖突是由供大于求導致。供大于求則由同質化導致。同質化是個檻兒!一般企業過不去,因為他們局限于就產品賣產品,不能自拔就放不下。其實解鎖之道很簡單,簡單到只需一轉念:拋卻物理思維,妙用化學思維。解析開來,就是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及功能之外,要為產品附加上刺激的化學情感反應。讓我們看下當前市場最緊俏的商品是什么?不是更好的手機、衣服或電腦,而是那些能幫助人們充實精神世界、刺激感官享受的東西,這種東西與物質幾乎無關,更跟欲望和感覺有關。
你購買一個關于阿爾卑斯山的故事,順便得到一瓶水,這就是依云,記住,物質的水是免費送給你的,你花錢買的是故事帶來的感覺。它的基本邏輯——出售一種感覺,順便免費送一件產品。花錢去星巴克打發無聊時光,順便免費喝杯咖啡;花幾十塊買區區一個冰淇淋,買“愛她就請她吃哈根達斯”的表達才是花錢的目的,冰淇淋是免費的,鉆戒也是如此。越是趨于高端的商品其物質本身越趨于不是溢價的理由。當我們看見某個人看似高價買了某個商品時,我們不要輕意說人家”大腦袋”[冤大頭的意思],那極有可能是他珍重某種情感,他是在為自我表達買單,這個情義值多少錢?因人而異。最高的是“情義無價”。
相對便宜很多的日常快消品,物質本身占價格的比重會大,但構成暢銷的理由同樣來自情感的化學反應。比如生活中購買率很高的大米因前幾年發生的毒米事件,長春的一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獨辟其徑,收購帶皮的水稻,然后在社區中當場現磨,通過打破人們的心理擔憂而大賣特賣。還有一位賣柑桔的擺攤大媽,擺出“甜過初戀”訴求,幽默的擊中人們的愛戀回憶。
總之,物質市場早已飽和,精神市場仍一片荒蕪。略略言過其實,但為此更可加增我們的啟示與思索。(來源:中國品牌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