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2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前身為1959年創建的農學系“土壤與農業化學”專業。1980年建 立土壤農化系,1987年更名為土壤與植物營養系,1991年更 名為土壤與農業化學系,1993年更名為農業應用化學系,1998年更名為資源環境系,2004年 成立資源與環境學院。學院設有生態科學系、農業資源與環境系、城鄉規劃系、地理信息科學系、環境工程系、土地工程系和實驗教學中心等教學組織與運行機構。
建院以來,學院堅持以人為本,強化管理;穩定規模,內涵發展;突出特色,凝煉方向;注重創新,服務社會的辦學思路,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合作交流等各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學院現有農業資源與環境、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和土地整治工程6個本科專業;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生態學、土地整治工程為第一批次錄取本科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為省級特色專業。擁有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農業推廣(農業資源利用 領域)專業碩士學位授權。生態學和農業資源與環境為甘肅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
學院現有在校全日制學生997名,其中:本科生881名,碩士研究生97名,博士研究生19名。 半個多世紀以來,資源與環境學院累計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高層次專門人才7000余名,涌現出了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李小雁教授、中科院寒旱所博士生導師蘇永忠研究員等杰出校友。
學院組建了來自日本北海道大學、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東北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師資隊伍。有專任教師4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講師 26人,助教4人;實驗技術人員4人;博士學位獲得者25人、碩士學位獲得者20人,博士生導師5人,專兼職碩士生導師共17人,甘肅省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人、甘肅省555創新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1人,甘肅省“園丁獎”1人,甘肅農業大學講課大賽優勝獎、“精彩一 課”優秀教師、第三屆全國高校GIS專業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二等獎獲得者各1人、甘肅農業大學講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1人。
學院積極邀請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蘭州大學等院校的專家來學院開展學術交流,先后有近10名教師赴美國、意大利、德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外學術機構從事合作研究;同時積極承辦學術會議、支持教師外出訪學。
學院建立了實驗教學中心、開放實驗室和研究所。實驗教學中心下設資源與環境實驗室、信息技術與規劃實驗室和環境工程實驗室,含微生物實驗室、土壤物理實驗室、農業化學實驗室、農業氣象實驗室、城鄉規劃實驗室、地理信息實驗室、遙感實驗室、生態學基礎實驗室、環境監測實驗室、煙氣處理室、水處理實驗室共10個功能室;開放實驗室包括地理信息開放實驗室和環境工程開放實驗室,其中地理信息實驗室被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系統組委會評為“ MapGIS優秀實驗室”。研究所包括水資源與節水農業研究所、干旱區生態研究所、植物營養研究所、土地利用管理研究所、土地資產管理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實驗室面積為2025平方米,儀器設備721臺,總價值800多萬元。結合專業特點與19多家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主編教育部規劃教材1部,校級精品課程3項、重點課程24項、教改課題3項、全國講課大賽二等獎1人,省級教學成果1項,省級教學團隊1個。從2014年至今,學院累i計申請169項SRTP項目,資助金額累計16萬元,其中國家級1項,校級項目共計117項,12項被評為學校“優秀項目”。創新創業項目參與人數占學生總人數的50%以上。本科生參加大學生專業技能競賽58項,共獲得一等獎9項, 二等獎8項,優秀獎21項,獲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5人次。
主持和參加國家“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73”、 “863” 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部公益類行業計劃項目省科技廳項目等科研課題27余項,科研經費累計1067.5萬元。2014年以來,先后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4項、國家農牧漁業豐收獎1項,取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6項,出版專著4部,主、參編教材6部,發表科技論文400余篇,其中SCI收錄17篇。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