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9-0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地處人杰地靈、風光秀美的文化名城--甜城內江,坐落在山清水秀的甜城湖畔,占地559畝。其前身內江甘蔗試驗場,始建于1936年,已有80周年歷史,1958年擴建為綜合性的內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2007年撤所建院,現已成為內江市融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科技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
2010年以來,我院以"高舉公益大旗,讓農科院的工作主動服從和服務于市委、市政府的中以工作"為指導思想,堅持"科研立院,人才興院、黨建強院"的辦院方針,按照"鞏固優勢,拓展領域,開放合作,服務三農"的工作思路,沿著"以創新研發為根本,以成果轉化為載體,以示范推廣為重點"的實現途徑,發揚"孜孜不倦,把論文寫在田野里;不驕不躁,讓成果留在大地上"的農科精神,匯聚眾流、艱苦奮斗,開啟事業發展新征程。
全院內設機構19個,在職187人,其中取得博士、碩士及學士學位的研究人員51人。重點開展水稻、甘蔗、小麥、玉米、油菜、紅薯、蔬菜、林果、生態農業等科研工作,是內江農業科技創新、試驗示范、技術集成的科技陣地;有四川致富種業有限公司、內江雜交水稻科技開發中心、內江農業開發中心等三個農業科技轉化實體,屬內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基地;有一批從事農業科研幾十年的專家和技術人才隊伍,其中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3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1人,四川省優秀專家2人,國家產業體系綜合試驗站站長2名,是內江農業科技人才集聚之地。
我院歷史悠久,碩果累累。我院共計培育和研發了新品種158個,新品種、新技術累計推廣面積50億畝,實現社會經濟效益700多億元,獲得國家、省、市級成果獎128項,其中國家、省部級以上重大成果90余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0余項。水稻科研育成了多系、菲優、N優、內香優、千鄉優等雜交水稻系列新品種,并形成了享譽全國的"內香"品牌和"千鄉優"品牌;小麥科研跨入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抗性基因利用國際領先,內麥系列小麥品種成為全國、全省主推品種,形成了全國知名的"內麥"品牌;甘蔗科研育成了甜城系列品種29個,形成了全國知名的"甜城甘蔗"品牌;雜交玉米、雜交油菜品種陸續獲得品種審定,成果全部轉化,水產、食用菌、蔬菜、林果、畜牧、生物質能源等拓展領域亮點紛呈,成效顯著。獲"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院士專家工作站"和"人才工作示范單位"等榮譽;2人分別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據農業部對"十一五"全國1058所農業科研單位評估,我院綜合創新能力居全國(含國家、省級)科研單位187位,居全國446所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27位,四川地市級農科院所前3強。2017年被四川省科技廳授予四川省"十二五"以來農業科技創新先進集體稱號。
現已建成六個國家級科研、示范、試驗基地,包括國家雜交水稻原原種基地、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試驗示范基地、川東南生態農園示范基地、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優質專用玉米科研基地、內江市農科院科研示范基地-銀山基地;承擔了大量國家和省級區域試驗任務,是內江農業產業化的科技支撐單位,農業新成果示范推廣展示窗口。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