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農業科學院
發布時間:2018-06-2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是省政府直屬的公益型科研事業單位,其業務范圍包括:(一)開展農業科學研究、農業應用研究、軟科學研究和農業基礎性研究。(二)負責開展農業新技術開發、科技成果的示范和重大農業科技工程項目的組織管理和實施。(三)負責組織開展農業技術綜合開發和推廣服務工作。(四)完成省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全院下設26個專業研究所(研究中心)和3個農業試驗站,分布在全省運城、臨汾、晉中、長治、呂梁、忻州、朔州、大同和太原9個市,研究范圍覆蓋種植業、養殖業、農業環境資源與農業經濟等專業領域。
全院現有事業編制3196名。截止2016年底,全院在職職工262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887人,占在職職工總數的72%。其中:正高級213人,副高級647人;中級技術職務881人。在職職工中有研究生748人, 其中:博士研究生133人,碩士研究生615人,研究生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40%。全院離退休2235人。
在高級科技人才中,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6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1人,享受政府津貼專家81人 ;何梁何利基金農業科學家1人;省科技功臣11人,省優秀專家28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學術技術帶頭人省級人選32人;中央組織部聯系的高級專家3人,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42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12人。通過“百人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專家15人。
全院建有農業部黃土高原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制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農業部黃淮海大豆產區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國家谷子改良中心長治分中心、國家雜糧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國家棗、葡萄、釀酒葡萄種質資源圃;國家抗蟲棉中試基地,國家谷子、玉米、馬鈴薯原原種繁殖基地,國家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國家高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現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27個,山西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7個,省級重點學科點4個,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1個,與山西大學合辦生物工程學院并開設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擁有20個國家和省級工程咨詢和檢驗鑒定資質。編輯出版《華北農學報》、《村委主任》、《山西農業科學》、《山西果樹》等專業刊物,建有山西農業科技服務網站。
“十二五”期間,全院鑒定科研成果129項,其中12項達國際領先水平,76項達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獲山西省科學技術獎81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41項,三等獎32項。246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省級審(認)定,占全省審定品種的48.7%,39個品種通過國家審(鑒)定。28個品種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351件專利獲國家授權。經農業部批準發布的行業標準2項,山西省地方標準150項。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371篇,其中國家級論文598篇,出版專著81部。
為了擴大農業科技成果的覆蓋率、到戶率和應用率,推動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先后組織實施了農業技術推廣示范行動、成果轉化示范工程、糧食作物科技支撐計劃、雜糧科技振興計劃等,項目實施以來, 在水(旱)地玉米、青貯玉米、水(旱)地小麥、旱地谷子、釀造高粱、旱地甘藍、脫毒馬鈴薯等多個作物上創出我省高產紀錄,取得了豐碩成果,效益顯著,為全省特色現代農業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此外,建立了網絡平臺、專家咨詢熱線、科技服務團等快速便捷的服務渠道,組織開展了“農民科技日”活動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全省農業、農村和農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2013年我院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2014年4月榮獲山西省模范單位。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公眾號
更多資訊 ! 歡迎掃描左上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微信公眾號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