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7年商務部發布的關于《服務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健全展覽業管理體制,加強展覽業法律體系建設,推進簡政放權,充分發揮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強化部門間協作關系。健全展覽業標準體系、誠信體系、統計監測體系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強人才體系建設。培育品牌展會和龍頭展覽企業。產業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
會展行業將迎來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國內展覽業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一方面,展覽業作為投資與貿易的重要平臺,不僅能夠有效推動產業和消費增長,而且作為現代高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舉辦城市的住宿餐飲、交通物流、廣告傳播以及旅游購物等行業均具有明顯的拉動效應,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展覽業的發展,為展覽業穩定發展注入了更多的增長動力;另一方面,供給側改革、“互聯網+”等新的戰略導向的落實,必將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從而為展覽業的持續增長帶來新的機遇。
(三)市場化程度持續上升
會展越興旺,城市越發達;城市越發達,會展越興旺,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展覽規模直接跟展覽效果及經濟效益相關,展會品牌化、集團化已成為國際展覽業的發展趨勢。發達國家的領先會展企業不斷通過跨題材、跨區域兼并收購或強強聯合的方式來擴大各自的展會規模,提高市場份額,并形成了多個展覽集團。
隨著政府不斷簡政放權,政府、協會商會、會展企業各個主體職能進行重新定位,一方面表現為加大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力度,建立政府辦展退出機制;另一方面表現為建立符合市場機制的競爭環境,引導會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隨著我國逐步規范和減少政府辦展,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舉辦展會,會展行業的市場化程度將持續上升。
(四)展覽業現代化進程加快
展覽業作為地區產業和經濟的“晴雨表”,理應當成為廣泛應用高精尖技術的平臺。在過去多年國內大型展覽會仍然偏重于傳統手段,現代化進程相對滯后。近年來,新技術和新手段在展覽行業的應用得到增強,從現場數據的收集統計、線上線下展會的共同發展到展覽科技資本的結合,都充分體現出行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據貿促會發布的《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16》,近兩年,會展業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自媒體”蓬勃發展,微博、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
會展業也順應形勢開始建立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展覽資訊并與客戶開展互動交流。展會官網、微博、微信使用率大幅增長,公眾號、專業化信息平臺等方式得到普遍應用。 二、不利因素
(一)資金壁壘
會展需求具有訂單量大、需求時間較為集中、客戶分布廣泛、品質要求高等特征,同時會展行業回款周期普遍較長,前期需要公司墊付一定量的資金才能順利運作,這使得資金實力較弱的企業在項目承接規模、項目承接數量及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等方面面臨一定的資金壁壘。
(二)資源整合壁壘
會展運營解決方案是為客戶參加展覽提供相應的服務,整個方案的設計都圍繞客戶參加展會的需求。因此在策劃展會之初,需要充分了解參展企業的品牌信息、產品類型、消費者接受信息的習慣和參展企業的展覽路線等方面的需求,同時在會展運營中需要統籌管理公關、新媒體和廣告等各類資源,最大程度的推廣企業的品牌形象,而展覽方案的設計和資源整合能力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因此資源整合能力為該行業準入的一個較高門檻。
(三)區域展覽的不平衡格局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中國
展覽業經過近10余年的發展與變遷,已經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川陜渝”四個熱點板塊,以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中國-東北亞博覽會等為代表的周邊板塊,以及其他松散分布的熱點城市。由于周邊板塊的博覽會具有特殊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功能,將按照國家的戰略部署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但是其他地區展覽業的發展將因政策、場館、市場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斷調整,區域不平衡格局將進一步加劇。
展會經濟直接產值預測
2015年,全國展會經濟直接產值達4,803.1億元,同比增長14.8%;2016年,全國展會經濟直接產值達5,331.4億元,同比增長11.1%。我們預計,2018年我國展會經濟直接產值將達到6,605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0.75%,2022年將達到9,935億元。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