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對《Vox》主編Ezra Klein的一次采訪中,記者與作家Ta-Nehisi Coates提出,嚴肅的思考者和作者應當遠離Twitter。這并不是批評Twitter這種字數限制140字的社交媒體,更不是批評假新聞時代的社交媒體信息質量,而是號召大家遠離噪音。對Coates而言,要產生好創意和高質量作品,需要現代生活稀缺的東西:安靜。
抱有這種想法的不止他一個人。作家JK羅琳、傳記作者Walter Isaacson和心理學家卡爾·榮格都受過管理信息流、培養自身寧靜狀態的嚴格訓練。Ray Dalio、Bill George、加利福尼亞州州長Jerry Brown和俄亥俄州國會議員Tim Ryan也都提到過,有規劃的靜謐時光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
近期研究表明,靜謐時光能使神經系統得到恢復,幫助我們保持體能,讓大腦更好地適應和響應我們日常工作生活所處的復雜環境。杜克大學醫學院的ImkeKirste最近發現,安靜狀態與海馬體內的新細胞再生有關,而海馬體是大腦中影響學習和記憶的關鍵區域。醫師Luciano Bernardi發現,在兩段音樂間插入兩分鐘無聲的片段,能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起到穩定作用,效果比分類為“放松”的音樂更好。不過,培養寧靜狀態并不僅僅是不受辦公室閑聊打擾。能夠促進清晰的創造性思維的那種寧靜狀態,會讓你內心和外界一樣安靜下來。這種寧靜狀態是,讓思維休息一下,不再條件反射習慣性地保護誰的聲譽、強調什么觀點。這個時候,你要暫時擺脫“必須考慮要說些什么”這項人生最基本的責任。
Hal Gregersen最近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的文章里寫道,培養寧靜狀態“讓你更能產生新創意、發現新信息,察覺微弱的信號”。如果一直關注言語性質的事項,考慮接下來說什么、寫什么、閑聊些什么,我們就很難再去思考真正不同的視角和嶄新的創意。要進入深層傾聽和專注的狀態是很難的,而在這種狀態下才能找到真正新穎的想法。
人再忙也可以創造出這樣的寧靜時光。以下提供四個實用方法:
1.會議間隙,安靜五分鐘
關上辦公室的門,到公園長椅或其他安靜的地方稍事休息,靜靜冥想反思片刻,可以“重置”你的思緒。
2.在大自然里過一個安靜的下午
你不必參加高強度戶外運動,也可以暫時放下手機,去大自然中游覽兩三個鐘頭。根據我們和許多客戶的經驗,沉浸于自然是提升創新思維能力的明智之選。梭羅去森林里隱居是有原因的。
3.進行“媒體齋戒”
幾小時乃至一整天不要打開郵箱,或者嘗試“齋戒”新聞與娛樂。也許身邊仍然有許多其它噪音——家人、別人的談話、城市噪音,不過,讓大腦中與無止盡的工作、社交媒體和時事相關的那部分休息一下,還是對你有好處。
4.拋開一切,嘗試閉關靜修
即使是短暫的靜修,也可以說是開啟深度傾聽、喚醒直覺的最直接方式。前不久,記者AndrewSullivan說,他參加的一次禁語靜修是“終極排毒”。他說:“我的呼吸慢下來,頭腦安適。就好像頭腦逐漸脫離遙遠的抽象理念,回歸切近的有形之物。”
世界變得越來越吵鬧,但我們仍然可以得到寧靜——只是需要我們下決心,發揮創意去培養這樣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