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單位工作5年的王方,可謂是部門的“中流砥柱”。最近由于一些失誤,導致工作業績不佳,領導當眾批評了他,并要求他在大家面前做保證,不再出現類似失誤。王方雖做了檢討,但他在低年資的同事們面前出丑,感覺“丟臉”,工作態度變得大不如前。正當他為此事苦惱時,領導又私下找他談話,令他回憶起5年前剛入職時,當年的自己直面各種挫折,鍛煉出了“超強、抗打擊”的心臟,從不會因小小挫折變得一蹶不振。
與幾十年前相比,現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許多人品嘗到了小有成就的滋味。但是,一旦工作或生活環境發生改變,或者面臨挫折,不少人就經不住打擊,失去對工作、生活的熱情,甚至對自己的人生產生懷疑。其實,這都是“心理韌性”太弱的表現。
心理韌性,又稱“心理彈性”,美國心理學會將其定義為:面臨逆境、創傷、悲劇、威脅、艱辛及其他生活重壓下,一個人能良好適應環境的一種“反彈能力”。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心理韌性,才能在各種不如意面前,控制負面情緒減少其對生活的影響。
心理韌性與身高、血型、基因等人體先天特征不一樣,它更像學會一門外語或掌握一種技藝,是一種可以通過后天習得的“特殊技能”。要“強心臟”,就離不開時刻保持“社會新鮮人”的歸零心態。所謂歸零心態,就是把自己當新人,從一無所有開始。那些初出茅廬、沒有工作經驗的“菜鳥”,他們接受一份工作時,都是從零開始,累積實力。時刻保持新人的好奇與干勁,不斷歸零,不斷進步。
除了回歸初心,自我調節對加強心理韌性十分重要,尤其面對失敗時。西班牙拉里奧哈國際大學拉蓋爾·嘉德教授認為,有自我調節能力的人,能在挫折后迅速調整心態,不陷入自怨自艾,重新設定目標和調整做事方法,力爭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職場中,遭遇困難、挫折在所難免,與其被打擊得像縮頭烏龜、畏畏縮縮,不如放下架子、放下擔憂,從零開始,調整心態,再次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