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轉移就業扶貧,從而實現貧困家庭穩定持續增收,是四川省當前最主要的扶貧手段之一。隨著該省轉移就業扶貧的縱深推進,貧困人口勞務規模不斷擴大,收入不斷增長,通過轉移就業實現了脫貧。
如今,春節假期剛過去不久,是選擇外出務工,還是就近就業,成為貧困戶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記者近段時間走訪了四川內江、廣安等地的鄉村,傾聽他們新一年的就業規劃,關注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機遇和困境。
勞務輸出
外出務工收獲滿滿感嘆家鄉變化大
春節前一個月,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龍臺鎮青松村五組的李啟綠就打點行囊,從大城市回到老家,他沒事時就喜歡到村子里四處轉轉,看看家鄉的變化。
“如今,家鄉的變化太大了,集中安置的房子修好了,建得很漂亮,環境也更干凈衛生。”2月16日,李啟綠感嘆地告訴記者。
李啟綠家中有5口人,因母親常年患病致貧。他和愛人之前常年在深圳一家小工廠打共,兩人工資都在3000元左右,除去開支能夠確保4—5萬元的年收入。
據青松村村主任楊達偉介紹,該村有農戶271戶、94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168人。貧困戶當中,有69人選擇外出務工脫貧增收,外出務工已成為這個村主要的增收渠道。
同樣,記者從內江市東興區就業服務管理局獲悉,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共6421戶、18126人,勞動力6635人,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3286人,約占貧困人口的一半,另外有98名貧困勞動力選擇自主創業及合伙開辦農業專合社。
內江市東興區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葉建明介紹,東興區是農業大區,人多地少,富余勞動力多,農村勞動力,包括貧困人口,主要以勞務輸出或就近務工為主。“一個三口之家,只要解決了一個人就業,除去吃穿用外,一個月剩個一兩千元,就能達到脫貧標準。”葉建明說。
就近打工
家門口就業也劃算待遇不差生活便利
談及2017年的計劃,李啟綠說,今年他不準備外出打工了,就在家附近找點活路來做,“在外打工和在家附近工作掙得差不多。加上85歲的母親由姐姐照顧,每年我還要給姐姐一筆贍養費,還不如我自己在家照顧她。”
之前,李啟綠的兩個女兒在附近場鎮讀寄宿制小學,現在李啟綠已經為兩個女兒辦理了轉學手續,今年新學期她們就在龍臺鎮讀小學了,離家更近,上學也更方便。
“如果在家附近掙不到錢,就節約著花唄,做點農活,做點雜工,開支還沒有在外面大。”李啟綠對今年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目前,村上也有計劃地發展增收產業,如高粱、生姜、藕、小家禽等,2017年還準備發展枳殼,目的是吸引有意愿的貧困農戶返鄉就業、創業。”楊達偉說。
“當然,考慮到貧困人口實際情況,東興區也鼓勵更多貧困人口就近就業。因為就近就業效益更高、成本更低。”葉建明說,“就近務工,工資待遇與沿海發達地方差不多,但在家附近就業生活成本低,所以回家就業是個大趨勢。”
“以巨騰公司為例,今年解決了東興區26個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平均工資在2500左右,甚至更高。”東興區就業局人力資源市場工作人員陳玉琴說。
家住內江東興區郭北鎮田壩村六組19號的貧困戶孫雨,2016年9月份起就在家附近的巨騰(內江)咨詢配件有限公司上班,月薪2500元左右。因為父母早年離異,這位1995年生的小伙子與父親孫立波一起生活。由于父親20余年來一直有風濕性心臟病,不能干重活,之前一直在廣東一家游戲廳打工,現在失業在找工作。
孫雨之前當過兵,2014年11月退伍后,也去廣東的一家餐飲店打過工,“老爸考慮到在外面打工跟在家里找工作比,賺錢都差不多。所以先叫我回來,今年我們就不去了。”
談及在巨騰的公司工作的情況,孫雨深有感觸:“我在公司的工作主要是架模,工廠環境好!還是在工廠工作穩定一點。”
就業幫扶
因地制宜確保轉移就業不落下一人
內江東興區就業局培訓就業股股長王敏介紹,困難群眾在轉移就業過程當中遇到的困難也不少:一是貧困人口年齡普遍偏大,求職信息不暢,就業經驗、職業技能缺乏;二是貧困人口的法律知識欠缺,勞動維權難度大;三是轉移就業培訓針對性不高。
為了做好轉移就業扶貧,東興區首先探索建立了“一庫五名單”,進一步健全貧困勞動力數據庫,對在家務農、勞務輸出、自主創業、公益性崗位、靈活就業五類人員進行分類統計,實行實名制動態管理,全面掌握全區貧困勞動力就業情況。其次,開展專項活動,深入全區77個貧困村,積極開展為期2個月左右的就業扶貧 “送崗位下鄉”專項活動。
同時,東興區加強勞務協作,深化與一些大公司之間的勞務輸出合作,承諾優先對貧困家庭勞動力開展崗位招聘。同時,做好跟蹤服務,積極引導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并加強溝通聯系,建立信息臺賬,及時提供政策幫扶,加大勞動力維權力度。
為了促進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東興區也有意識開展就業援助和強化就業培訓。比如,2016年東興區確定了高梁鎮金龍村為居家靈活就業試點村,對從事鐘點工、摩的、賣菜、搬運工等靈活就業的貧困勞動力按規定給予社保補貼,目前已對30名符合條件的居家靈活就業人員發放了社保補貼。依托區務工人員綜合服務中心,常年開設計算機、美容、廚師培訓班,集中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等,方便貧困勞動力隨到隨學、學會為止。
葉建明介紹,在就業培訓方面,目前東興區就業局準備整合資源,與相關部門聯合開辦“農民夜校”。就業局的勞動技能培訓師資比較充足,也比較有經驗,可以在2017年與“農民夜校”實現共享。
“另外,東興區也正在積極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對于返鄉創業的人員,可申請三年期的創業貸款,最高可貸10萬元。”陳玉琴說。
全省概況
貧困勞動力登記入庫轉移就業有更多渠道
記者近日從四川省扶貧移民局獲悉,2016年該省全面完成建檔立卡“回頭看”,進一步摸清了貧困家底,分類完成了“五個一批”復核認定工作,初步確定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239萬人。2016年,該省出臺了就業扶貧9條政策措施,將全省貧困家庭211.1萬勞動力實名登記入庫。
按照四川省“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十三五”期間該省將對有勞動能力、可以通過生產和務工實現脫貧的239萬貧困人口,因地制宜發展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區域特色產業,擴大轉移就業培訓和就業對接服務,加大產業培育扶持和就業幫助力度,通過發展生產和務工實現穩定脫貧。
特別是針對轉移就業扶貧,四川省將對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施貧困地區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力爭到2020年,使新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都有機會接受一次就業技能培訓。每年通過勞務品牌培訓項目培訓1.9萬名以上貧困地區農村轉移輸出勞動力。并通過建立定向培訓就業機制、開展現場招聘活動、加強省際(區域)勞務協作、促進就地就近就業等多種渠道實現轉移就業。支持用人單位和貧困地區建立穩定的勞務培訓關系,每年針對貧困地區開展一次以上專項勞務對接活動,組織省內外用工企業特別是省內用工企業到貧困地區開展現場招聘活動等。
四川省扶貧移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該省在就業扶貧方面,將做細貧困戶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調動發揮市場主體積極性,探索地區間貧困戶就業對接和相互支持的機制。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在貧困村設立“就業扶貧車間”,繼續開展貧困家庭勞動力技能培訓,持續加大貧困勞動力轉移輸出力度,確保每戶計劃脫貧戶有1項增收產業或實現1人就業。
聲音
培養貧困戶的“造血”能力
要讓貧困農戶過上好日子,就要建立健全脫貧長效增收機制,重點培養貧困戶的持續 “造血”能力。實現有勞動力的貧困人口轉移就業增收,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渠道。
如何落實幫扶措施,讓就業扶貧政策精準送到困難群眾身邊?四川省已陸續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強化轉移就業扶貧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當中的作用。
2016年,四川省全面完成建檔立卡及“回頭看”、數據核查等工作,全省認定2015年底貧困戶122.3萬戶、貧困人口380萬人,分類核定“五個一批”貧困人口,其中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共239萬人,這將成為該省生產就業扶貧重點關注的幫扶對象。今年,四川省還將制定實施22個扶貧專項年度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其中將重點對2017年就業扶貧政策進行落實,確保每個“真金白銀”的就業扶貧資金項目向當年計劃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傾斜。
按照四川省“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該省將按年度、分步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退出。幫扶對象脫貧退出后,還將鞏固深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果,在脫貧攻堅期內,保持脫貧支持政策的延續性。(來源:四川農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