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客戶眼球:深情的品牌建設是關鍵
發布時間:2017-03-2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大多數的營銷團隊都按照“理性的心態”在運作,各種電子表格、收入結算表,大量市場數據和財政可行性報告,這些“理性工具”在團隊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同樣的,大多數MBA項目在訓練未來的企業管理者時,重點常放在培訓管理者的理性世界觀。但是,如果這種理性世界觀是讓品牌成為現實的主要方式或是唯一工具時,那么一旦有了這種理性心態,將很有可能抑制企業文化洞見,抑制深情的行動主義,然而這些都是讓品牌充滿生機活力的重要因素。
這種深情的品牌建設心態,讓我們能夠像神秘主義者、作家、作曲家或是電影制片人那樣去思考,同時也能幫助企業做好一個破壞主義者、做好一個有文化的行動家角色。品牌的開發者應該將他們的媒介當成一本小說或是一個電影項目,品牌傳播的目標應該注重于是否能夠傳達出一些令人興奮的信息,既能夠對消費者需求有所反應,又能幫助企業找到真實的需求,而不是一些無關要緊或是具有破壞性的需求。
這兩者的區別就像是知識和智慧的區別。知識是通過頭腦獲取信息,只要聚焦科研就能有所得,而智慧必須是頭腦和心靈都有所得,因此真實而深情的傳播和收獲,只有在頭腦和心靈都融入到某種體驗時才能實現。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榮格(Carl Jung)讓我們知道了各個人心靈旅程的本質,他指出無意識和意識是相伴相隨的一對共同決定因素,而我們如果生活在一種能夠同時考慮到意識和無意識的環境下,那么個人個性的重心,將會從純粹的以自我為重心扭轉,變成一種意識和無意識兼容的心態,這時候腦中會出現一種新的意識。這種深度意識的新中心在于“自我”,但會將其他人看成是“更高的自我。”這種說法相對較低層的自我而言,它包括兩部分,第一個是自我,另一個是理性心態。
通過我們多年的戰略品牌研究和互動,我們有了這種想法,即一個強有力而且能夠引人入勝的品牌,本質上是一個現代化的圖騰,又有護身符的作用,又有其特殊之處,能夠承載一些深沉、個性化的意義和能量。這種想法聽起來很不理性,但是如果能夠深層地刺激一下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那么便能體現品牌更深層次的內涵。客戶必須挑選某一家品牌的產品并使用它。在耐克的可攜帶產品上,只要把產品重要的使用信息標注出來就夠了,其余發揮作用的就是耐克的品牌志向和客戶個人價值了。這在品牌自我標識上講得很清楚,就是需要聯系品牌和個人的志向、以及更深層次的個人價值。
當客戶喜歡上一家企業的貴族氣質,因為這家企業的企業愿景和產品體現了對生活的尊重,并且體現了對人和和未來發展的特有考慮,這就已經將一種看不見的力量體現在品牌領域上。對比之下,那些缺乏貴族氣質的品牌精神不能夠也永遠不能完全活起來。這是早期談到的品牌分歧的主要來源,存在三個階段,即從品牌現有的階段和潛在的發展階段,再到進一步深入到蘊含不可見價值和力量的深層階段。
這種圖騰的特質部分解釋了耐克一直以來為何能夠富有競爭力,深深地吸引愛運動的年輕男性。因為對于這個群體而言,該品牌有深厚的含義,其品牌精神和競爭戰場上英雄式的創舉相關聯。
最終耐克懂得用一種新方式將自己最核心的精神詮釋為“運動表現”,這個詮釋打破了性別,能更廣地吸引到客戶,因為它強調了真實出色的運動表現。之后,耐克巧妙地將自己的品牌精神通過“Just do it”運動詮釋出來,通過一種精神活力、鼓舞人心而又幽默的號召,打動了男女受眾,深入到各個不同的體育項目。
依靠管理品牌內部能量,幫助耐克解決了傳播問題,因為一開始耐克的核心氣質似乎不太親和女性,而這種深情品牌建設的方法能夠幫品牌培育令人欽佩的特質,最終在品牌傳播時形成共振。
在打造這種共振時有一個主要的因素,即必須了解受眾內心深處具有哪些圖騰性的個性特質,同時了解那些能夠讓我們成為圖騰品牌的普遍共性和形象。
從正向來說,做好虛擬關系的維護和轉化,可以完成對廣告營銷效果的測試、糾偏,也可以使廣告營銷的效果導流到線下,形成切實的銷售數據或體驗反饋,進一步緊密供需鏈條、彈性回應市場變化、縮短顧客服務時間與流程。
從負面來看,如果不能維護和轉化好虛擬關系,就將反向形成“變量”,成為廣告營銷活動的“負能量”,加劇前述兩大危險。
就目前的廣告營銷形勢而言,的確已經出現了劉德寰教授文章所說的“2.0的技術,1.5的能力”的現象,優秀的社會化營銷人才供不應求,而一些陳舊的廣告營銷思維的影響力并未消退。
上述三個難點實際上是部分拉平了企業、廣告代理商、媒體、消費者等多種角色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瓦解了傳統操作模式的結構。
因此,雖然它們會影響廣告營銷效果的展現,但也正是廣告行業的魅力所在,廣告營銷人員只有通過更接近需求、更富于創意的形式和作品,才能俘獲消費者的注意力和購買力。(來源:《新營銷》 文/ Jerome Conlon)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