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型職業的農民培訓的成功模式
(一)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東亞模式
東亞的農民教育模式,主要是在國家的立法之下,以政府為主導,以不同類型培訓主體為引導,多目標、多方向和多層次的農民教育培訓模式。
日本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主要載體是農業大學(相當于我國的農業大專或中專教育)在培訓內容上,以培養“農業后繼者”為目標,并緊密結合本地區推廣的新技術、新知識。培訓內容主要為三個方面:現代化、專業化農業生產經營所需的技術、經營管理和組織方面的知識;適應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方式不斷更新的能力;有關農業合作化和社會化的知識。
韓國職業農民培訓也是以政府為主導,政府統籌規劃農民的培訓,通過涉農相關部門分工協作,共同完成農民培訓工作。在培訓主體上,由國家統籌規劃,各培訓部門分工指導、協同合作。以農協、農村振興廳、農業大學為主體,同時也吸收社會其他力量共同參與農民培訓。
(二)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歐模式
英國農民培訓的主要特點,一是形成了農民培訓與正規教育相結合的農民教育體系;二是注重培訓質量,具有嚴格的評級考核制度;三是農民培訓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緊密結合,農民通過培訓,經考核合格后由專門的職業資格評審委員會頒發“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成為具有從業資格的農業勞動者。
(三)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北美模式
北美農民教育模式主要是指以規模化經營和農業機械化耕作為主要特點,構建完善的農業科研、農業推廣和農業教育三位一體的農業科教體系,其代表國家主要是美國和加拿大。
北美農民教育模式目前已經形成機械化、專業化、商品化三位一體的范式。北美農民教育模式除了具有東亞模式和西歐模式的共同優點如培訓主體的多元化、培訓法制化等之外,還具有很多自身的特點。
加快我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議
如何加快我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路徑選擇培育新型農民,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不能照搬國外的培訓模式,而要根據中國的國情,結合各地區農業發展的實際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地開展培訓工作。主要有四點:
(一)大力營造有利于新型農民成長的社會環境。
(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培訓機制。
(三)突出培育重點。
當前,要著重培育三種人才:
一是以家庭農場為生產型代表,著力培育一批掌握一定專業技術生產技能,帶動輻射能力強的產業化經營人才;
二是以返鄉農民工為創業代表,著力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創業意識和管理能力,領辦和創辦農業生產化經營企業的新型職業人才;
三是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和農村區域經理人為服務型代表,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意識和決策能力,掌握一定產業化經營和市場營銷技能的人才。
(四)構建一主多元的培訓體系。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是一項長期性、連續性的系統工程。多年來,各級農廣校在農民培訓中,已經形成體系,發揮了農民培訓主體的作用。要在繼續發揮農廣校網絡、資源優勢,大力開展遠程教育的同時,組織農業、林業、畜牧、水利及農業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院,展開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民培訓。要根據農民職業教育覆蓋面廣、專業門類多、技術含量高、教學內容豐富且要通俗易懂、隨時隨地滿足求學者的需求的特點,建設以合作社為平臺的培訓體系,以合作社為依托,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資源共享構建群體優勢,共同抵御市場經濟風險,最終通過合作社的平臺實現農場對接、農超對接、農政對接,即農場和生產、收購廠家的直接接觸,農產品和超市的直接接觸,農民和政府的直接接觸。(來源:農合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