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合作社 “抱團取暖”強渠道
在農業生產中,不少農民參加專業合作社,“抱團”拓寬
銷售途徑。
“從棗樹種植、管理到銷售都有人管,最主要的是加入合作社不用擔心銷售不出去。”談及多年紅棗種植和銷售的感受,家住新鄭孟莊的王利民說,比起以前擺攤零賣、沿街吆喝等方式,合作社的銷售模式能讓棗農每年多收入一兩萬元。
新鄭市的傳統農業正快速向現代農業轉型,像王利民一樣嘗試加入農民合作社的不少。合作社帶領農民抱團取暖,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銷售利潤,也給本地農產品出去闖市場找到了途徑。
過去,在新鄭龍湖鎮一些盛產櫻桃的村子,一到櫻桃成熟的季節,農民就為櫻桃銷路發愁。櫻桃賣不上價,農民急,鎮上干部也急。經過考察和研究,新鄭農業部門和龍湖鎮政府動員農民成立櫻桃合作社,這一來解決了諸多問題。
“最起碼銷售不用擔心了,合作社和很多農產品市場、超市、經紀人都有聯系,櫻桃一熟,馬上就有人來收購,再也不用羨慕隔著一條高速公路大賣櫻桃的櫻桃溝了。”龍湖鎮古城村一合作社的負責人王龍告訴記者,“經過精美包裝和品牌推廣后,櫻桃比從前的利潤高,所以很多農民都愿意加入咱的合作社。”
新鄭市農委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轄區注冊備案的農民合作社400多家,社員總數3萬多戶,生產基地2萬畝,涵蓋養殖、種植等,不僅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也給農產品搶占全國市場提供了支撐。
金銀花是新密市的傳統農產品。2009年,金銀花主產地新密尖山風景區鞏密關村成立了金銀花生產銷售合作社,統籌尖山地區金銀花的種植采摘銷售。該合作社負責人樊永茂在接受采訪時說,現在尖山金銀花已經進入采摘季節,目前有一家醫藥公司訂購約一半的產量,余下的一半由合作社組織種植戶送到新密市城區的特產商店出售。另外,合作社正在與幾家電商接洽,打算開辟網上銷售渠道。
“坐等”變“出擊” 因地制宜拓銷路
除了利用網絡銷售、加入合作社,一些農民還在坐等客商上門收購。客商來與否、來的多少都直接牽動著農民的心。
“山東的大車一來拉蒜,價格就上去;不來拉,價格就落下去。”前不久,從山東來拉大蒜的多輛車排在中牟縣刁黃路兩側,韓寺鎮古城村村民郭建中就在路邊與客商討價還價。
中牟縣是傳統的西瓜、大蒜之鄉。全縣西瓜種植面積7.2萬畝,大蒜種植面積28.3萬畝。中牟縣農委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說,合作社成立后能正常運行的約占三成,相當一部分運行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不賺錢,農戶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就不高。
不過,地方政府和農民都在想辦法,變“坐等銷售”為“主動出擊”,促進農產品銷售。
滎陽市大力實施農產品“走出去”戰略,推動特色產業發展。2015年,滎陽市政府與上海市農委現代農業發展實訓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宣傳、開發、推介滎陽的名特優農副產品。“上海滎陽名優農產品有限公司”隨之成立。今年1月,上海西郊國際滎陽館揭牌開館,滎陽名優特農產品登陸上海市場,河陰石榴、柿餅、富硒梨等產品很受歡迎,知名度迅速提升,訂單量驟增。
為保障滎陽館的產品供應,推動滎陽優質產品市場化,并以市場化帶動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2015年12月,滎陽市又組織大中型特色農產品企業組建“滎陽市新型農業產業聯盟”。
除了政府層面的主動出擊,一些農民也在進行探索。
葡萄是新密的特色農產品。新密市岳村鎮種植戶王惠民的葡萄園今年預計產量20萬斤。其中一半為早熟葡萄,另一半為成熟較晚的品種。對于晚熟的品種,他打算走物流運往外地。對于早熟的品種咋銷售,他已有想法。
由于自己的果園緊鄰鄭登快速通道,距離鄭州城區20分鐘車程,王惠民今年在葡萄園里設置了燒烤餐飲區。“現場采摘的葡萄價格較高,而且能帶動更多消費。”眼下,他正想通過對外宣傳,吸引鄭州市民前來觀光采摘。
目前,憑借靠近鄭州的區位優勢,新密不少果園都采取吸引游客采摘的方式促銷。
在新鄭,在互聯網、各類交易市場的推動下,農民銷售農產品、土特產也有了更多選擇。比如紅棗銷售,新鄭好想你公司在薛店鎮設立了中國紅棗城,當地農民可以在此銷售本地紅棗;種植杏、山核桃的農民可以通過農家樂飯店等進行銷售。
新形勢下,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動農產品銷售?政府在努力,農民也在探索。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農產品能賣得更好、更順暢。(來源: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