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品牌建設與渠道營銷
發布時間:2016-01-2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新農人”,是形容社會上一批高學歷、高素質,對種植或養殖有著高標準、高要求的“農民”,他們可能有著非常輝煌的過去,但目前,他們都是在從事農業。
“新農人”,也是一個品牌。
我是從事房地產的策劃的,從事策劃行業以來,一直從事的都與商業、旅游地產有關;我學校學習的專業是建筑學,可站在策劃角度去做規劃,從規劃的角度考慮策劃,具備了很多策劃人或是設計人員不具備的先天優勢;我同樣也是一個農民,一個從農村出來的游子,知道農民要什么。
“農業需要商業化運營、品牌化運作”,是我兩年前開始接觸農業地產以來,我一直堅持并貫徹的一個策劃理念。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你必須認識到,所有農業的產品最終進入市場,它一定是以一種商品進入的,只要是商品,永遠脫離不了“商業”范疇,能不遵守商業規則嗎?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中國自古在戰爭中已經總結出的一個戰爭精髓。商業,也是一種戰爭,而你都做了哪些準備,針對競爭,你都做過哪些防范?
農業,并不是盲從就可以成功的。你必須要了解農業,并根據自身條件制定戰略策劃,“能玩大就玩大,該玩小就玩小”,盲目的進行投資,能讓人身心疲憊,也有可能讓人血本無歸,必須依據自身實力來明確自己發展農業的“定位”,給自己一個“目標”,穩扎穩打的往前走,切莫跨的步子太大,“扯著蛋了”。
(概念:農業地產,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利用土地發展和創造以農業為基礎的產業”,利用國家對農業的資金支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而不能利用國家的資金補助,去套現、去大量開發“房地產”,其實國家需要做的就是,把資金用在真正要用的地方。)
一、農業背景:
一個國家的農業發展,是和國家的地域、人文、氣候、區域經濟環境息息相關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業就業率占50%左右,農業也決定著全國中國人口的糧食安全。
近期轉基因食品的影響,相信每個人都在關注,但我們卻逃脫不了轉基因對我們的影響。因為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民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外出務工,農村糧食生產已經快退化到了自給自足,多數城里人可能都不能逃脫基礎糧食因大量進口,而被迫受“轉基因”的影響。
受家庭土地承包制影響,中國糧食生產分散進行,經營規模小,自然環境對農業的制約程度非常高,影響了農業機械化進程的發展,對糧食產量的影響較大,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也對食品安全造成影響。
且中國的農業資源相對總人口來說,已經嚴重不足,而南方一些經濟發達區域,對工業的依賴度越來越嚴重,人們對金錢的追逐越來越偏激,受糧食價格影響,大量農民放棄了農業耕種,糧食生產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消費需求。
同樣受利益推動,加之政府對市場把控的力度較弱影響,越來越多的大面積“良田”,經濟作物“躍然紙上”,更多的是利用國家政策,資本市場開始介入進行“概念”炒作,而真正落到實地的卻少之又少。
食品安全,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促使一部份人開始“下鄉”,進行承包土地以實現“自給自足”,但卻面臨著土地整理、耕種、營銷等難以想象的困難。
二、農業類型:
1.按種植規??煞譃?
A、農戶分散農業:
這是現階段中國普遍存在的一種農業方式,但受各農戶對種植作物的選擇不同或盲從,各種作物產量、銷售都會受信息閉塞及競爭的影響,多數時候收益較慘淡。
根據農業的發展規律,以及國家鼓勵成立合作社等舉措,最終分散農業會往精致農業及規模農業發展,最終形成以“規模農業+精致(精品)農業”互動發展模式。
B、精致(精品)農業:
是近幾年受日本、韓國的農業影響,同時中國臺灣游開放,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精致(精品)農業,一部份人為了追求自由的農耕生活及經濟作物的高附加值。
先期以農家樂、種植園區等尋找“心靈凈土”,而企業則開始利用“農業旅游”概念,脫離實際農業生產,以中國特色做“房地產”開發。
精致(精品)農業主要如果追求利潤,必須以旅游帶動,或是前期投入較大成本,進行長期經營獲得得收益。
旅游帶動型,我們要看臺灣,臺灣的精致(精品)農業,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近五年時間是臺灣精致(精品)農業的爆發期,也是中國與臺灣開放旅游后,滿足了游客“食、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的需求。
成本投入,以運營進行長期收益型,我們要看歐洲,歐洲的莊園近幾年深入國內富豪的青睞,尤其是葡萄酒莊園,為什么?因為擁有了莊園后,就有了固定的葡萄酒產量,滿足國人對葡萄酒越來越多的市場需求,除擁有了土地外,最主要的是有了一個固定的收入來源。在這個過程中,和他們在國內追逐暴利的心態完全相反,其實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國家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及地形條件差異較大,旅游客群豐富的地方就非常適合發展日、韓及中國臺灣等小型國家和地區的精致(精品)農業,配套及完善區域旅游體系,而不具備此類條件的地區,比較適合發展歐美等地方的莊園形精致(精品)農業,以品牌效應提升項目影響力,發展特定消費客群。
C、規模農業:
企業通過大面積土地租賃或合作,種植或養殖單一形式作物,推廣機械化種植,以科學為基礎提高產品產量,以量取勝,形成市場競爭力,這是未來中國在土地確權后,為滿足國家糧食供應,規模農業發展是唯一發展方向。
2.按耕種方式可分為:
A、傳統農業:
利用延續中國幾千年的耕作模式的傳承,多使用農家肥、有機肥等利用自然生態循環,而減少工業化肥的用量,對農藥的使用嚴格控制,且采用傳統、原生態物種進行科學培育,以科學方式種植,提升產品產量(指自然農耕)。
B、生態農業: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把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結合,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根據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
C、有機農業:
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采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采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
但有機產品與我們所處區域的土壤、空氣、水等都有關聯,可中國近幾年因為發展工業及農業化肥、農藥的超量使用,有機農業也許只能停留在概念上,或者付出巨額成本,建立大型密閉空間進行培育。
三、農產品品牌建設:
1.什么是品牌?
品牌就像人一樣,不是因為你在這里,就會得到認可。當一個人,具有獨特的人生價值觀,通過為人處事積累、具有一定人脈關系圈,因有獨特的個人魅力而得到別人的認可,這才是個人的品牌打造成功了,這需要一個過程。
“品牌”是虛擬資產,是通過標準制度,完善體系形成的對外形象,是產品附加值的最直接表現形式,與產品無關。
你一旦擁有了品牌,你所生產及擁有的所有產品,都可以通過品牌的影響力,無形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品牌”后期會因為“效應”,無形提升產品價值,它就像一個杠桿體系,品牌是支點,你只有投入,才會有收益,所以在品牌建設過程中,資本的投入必不可少。
2.如何做品牌規劃?
在決定投入農業前,很多人沒有針對自己的項目做品牌的規劃,而在發展到一定規劃后再做品牌,卻發現前期投入的東西很多得重新來過,精力和時間都形成了極大的浪費。
市場經濟,最終成交主要是靠“品牌效應”。
我們做產品,要樹立堅定的信念,就是品牌先行。
你只有活著,你才有拼刺刀的機會。所以我們根據項目地段、區域環境、競爭對象等,明確自己的目標消費群,針對消費需求進行產品的生產,制定短期“立足”計劃。
“立足”,使我們具備了去了解市場、分析市場、洞察市場的機會。這個時候,我們面臨著一個抉擇,是“安于現狀or雄鷹翱翔”。
我想每個人都有著一個慈悲的心,想通過自己的帶動,發展一批人,帶大家共同富裕,把所做的農業產業做大做強。
我們要把“中、遠期發展計劃”同時制定,以保證后期發展的連續性,很多人喜歡走一步看一步,其實現在很多做農業的人都是這個狀況。
農業其實和做商業經營、辦企業有很多相似點,都是在前期誰也不知道市場會怎樣變化的情況下進行投資,越往后做的越大,利潤也就越多。安于現狀,總會被超越,成為后來者的墊腳石。
所以,制定產品的中、長期發展計劃是必須有的,并且一步步的向既定目標前行,再苦再難也要堅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我們的產品生產制度,保證我們的產品從一而終,甚至越來要求越嚴格,以便提升產品品牌價值。
現在很多做農業的,都已經通過建立合作社樹立起了品牌意識,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3.如何做品牌建設?
A、LOGO體系:
LOGO體系的構筑,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是名字,一個是商標,在前期對產品進行起名及商業注冊的時候,不能隨意,一定要認真對等,因為他就像你的一個孩子,你總不能給自己的孩子起一個“2B”的名字吧。
產品的名字一定要有寓意,會通過商標講故事,這樣你的產品才有文化內涵,曾經看到有些人注冊的時候是以自己名字注冊,或是隨意起名,這其實是一種嚴重的錯誤,你是歷史人物或者你比“兩馬”還牛,人家還叫阿里巴巴和騰訊。
B、管理體系:
管理體系的建設,主要是管理機制與產品制度。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以實現在擴張發展過程中,進入和退出機制的完善,便于企業化運營。
對產品也要有標準的準入制度,生產的農產品,怎樣種、怎樣收形成標準,成為商品的標準是什么樣的,什么是不能銷售的。
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有主打品牌,并不斷開拓新產品,通過學習考察逐步引入產品深加工, 與相關研究機構進行合作,深度挖掘產品價值。
在這里我向大家介紹一個朋友——江禹甫,他通過一個已經在實施案例,向大家講述了農產品價值如何提升。
南瓜,很尋常的一種農作物,在一線城市價格在兩塊左右一斤,在農民那里收一兩毛錢一斤都有過,他通過與研究機構合作,通過深度價值挖掘,平均一斤的價值超過幾百塊,是不是聽起來很振奮人心。
他通過研究機構是怎樣讓南瓜產生這么高的價值呢?具體的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他把南瓜分成了四類:皮、肉、瓤、子,產品涉及到吃、美容、醫療等多個領域,南瓜產品都用作出口了。
很多研究機構有成果,卻沒有轉化的載體,有時候很多人融資,除下資本,還有資源的利用,合作或借力都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