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更無法滿足現代人對商品的需求,營銷模式的新穎化,社會化更是打造農產品的必備因素。“互聯網+”時代的來農業企業也要轉型升級充分利用互聯網提供給我們的工具與資源建立O2O商業模式使產品得到升級,企業得到升級,建立農業產業鏈。
農產品要成為品牌商品進入市場,必須經過粗加工、精加工、包裝。運輸等一系列商品化處理,并對農產品的品質予以檢驗。同時,要建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質量標準體系,,實行規模化經營。另外,市場營銷方式也是農產品品牌形成的重要方面,包括從識別目標市場的需求到讓消費者感到滿意的所有活動,如市場調研、市場細分、市場定位、市場促銷、市場服務和品牌保護等。提高農產品營銷能力,有助于擴大農產品品牌的影響,有助于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地位和份額。所以,營銷方式是農產品品牌發展的基礎,而品牌的發展又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競爭力。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再好的商品如果不進行強有力的宣傳,將難以被社會公眾認知,更難成為有口皆碑的名牌。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名牌的形成。
第一,加大廣告投入,選擇好的廣告媒體。
廣告是企業用釆向消費者傳遞產品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廣告需要支付費用,一般來說投入的廣告費用越多,廣告效果越好,要使優質農產品廣為人知,加大廣告宣傳的投入是必要的。可利用廣告媒體如網絡、微信、微博、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和戶外路牌等來傳播信息。
第二,改善公共關系,塑造品牌形象。
通過有關新聞單位或社會團體,無償地向社會公眾宣傳、提供信息,從而間接地促銷產品,這就是公共關系促銷。公共關系促銷較易獲得社會及消費者的信任和認同,有利于提高產品的美譽度、擴大知名度。
第三,注重產品包裝,抬升產品身價。
進口的泰國名牌大米,如金象,金兔、泰香等,大多包裝精致。而我國許多農產品卻沒有包裝,有些即使有包裝也較粗糙,這不利于名牌的拓展。包裝能夠避免運輸、儲存過程中對產品的各種損害,保護產品質量;精美的包裝還是一個優秀的“無聲推銷員”,能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激起購買欲望,同時還能夠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抬升產品的身價。(來源:中國農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