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各個產業,那么最傳統的農業是否也有機會趁著這個變革煥發出新的生機和商業想象空間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長尾聚集效應、農村標準化物流建設、農村服務式市場營銷、B2B體系創新等方面,農業電子商務將存在巨大的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
農業電子商務正在改變著農戶、農業
從農戶層面來看,雖然電子商務沒有像城市居民那樣與生活密不可分,但隨著中國新城鎮化的發展也在深刻的改變著農戶的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據統計,在2012年剛開始上網的新網民中,農村網民比例達到51.8%。同時,農產品網上交易持續火爆,阿里集團年初發布數據顯示,2012年阿里旗下各平臺農產品交易額將近200億,預計2013年將達500億。養殖行業門戶網站豬e網定位為服務中小養殖戶,其注冊用戶數量已經超過30萬,日均UV近6萬,通過在線的報價使得養殖戶能時刻把握市場行情,有效地解決了農村生產與市場信息嚴重脫軌的問題,提高了養殖的生產效率,為農戶降低了養殖風險。
從涉農企業的角度來看,電子商務也是企業轉型,拓展增量市場,節支增效的有效手段和方式,電子商務對涉農企業主要發揮的作用有:
減少農業生產的盲目性。農業產業鏈長而且復雜,有效準確的市場信息會被人為或客觀的因素屏蔽和中斷,這就給涉農企業的生產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而通過電子商務的橋梁掌握第一手的市場信息可能是目前對于涉農企業最有效快速的解決方法。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農業產業化中導入電子商務,企業通過網絡發布信息、處理訂單、安排生產、分配資源,供應鏈中的所有組織幾乎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從互聯網上獲得所需信息,減少了中間商環節,縮短了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距離,與傳統的營銷手段相比,成本降低、環節減少,交易速度加快,從而節省費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同時,電子商務疏通了信息的傳輸,既提高了信息傳輸的速度,又拓寬了信息的傳輸范圍,便于買賣雙方聯系,降低了買賣雙方的搜尋費用。
打破區域和時間的限制。農業電子商務打破了傳統交易中信息傳遞與交流的時空限制,依賴互聯網的交易網絡,使農業企業沖破條塊分割的市場格局,擺脫區域性市場的限制,進入跨地區乃至跨國的網絡銷售,有利于形成統一有序的大市場,使交易雙方的選擇性擴展到最大。
實現農產品流通的規模化。在農業電子商務中采用網絡交易平臺,能夠將少量的、單獨的農產品交易規模化、組織化。農民可能并不是以單個農戶或合作社出現,而是將農產品委托給配送中心而由其統一組織銷售,交易的一方是農民群體,另一方是企業,雙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夠得到充分保證。配送中心對農產品進行統一的質檢、分級,采取明碼標價,保證了流通規模化過程中農產品的質量。
從政府層面來看,政府也逐漸意識到電子商務對于農業改革的正面積極意義,全面鼓勵涉農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建設。農業問題一直是我國歷屆政府最重視的問題,而電子商務也是為解決三農問題進行的有效探索和創新。商務部于2012年12月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交易創新,引導鮮活農產品經銷商轉變交易習慣,鼓勵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鮮活農產品網上批發和網上零售,發揮網上交易少環節、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激發傳統農產品流通企業創新轉型,形成以農批對接為主體、農超對接為方向、直銷直供為補充、網上交易為探索的多種產銷銜接的流通格局。
與眾不同的農業電子商務
由于農業產業自身的特點,農業電子商務發展也呈現與其他行業電子商務與眾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首先,產業集中化低,目前我國的農業經濟主力仍是中小農戶,并且將在相當長的時間保持這種產業形態;其次,農村物流體系仍不健全,沒有標準化的村鎮級物流系統;再次,農戶的傳統觀念和習慣更強,新的商業形態和模式接受和理解起來相對較慢,傳統采銷模式很難輕易改變;最后,農戶不是單純的消費者形態存在,更是生產單位甚至生產企業的形式存在,所以簡單的B2C電子商務模式不能滿足農業或農戶的全部需求。
產業集中化低。以貴州為例,1000萬畝馬鈴薯,雖然種植面積在國內數一數二,但卻分散在全省88個縣。大部分馬鈴薯被農民用來自食,或用來喂豬喂牛,加上交通條件不好,形不成產品集散地,所以省內大多數的馬鈴薯并沒有參與市場競爭,規模優勢帶來的低成本效應沒有發揮出來。
農村物流體系仍不健全。當前,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分散的、實力較小的、素質不高的個體商業組成了農村流通體系的最主要的部分。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調查顯示,31.3%的農民認為購買生活資料不方便,37.2%的農民認為購買生產資料不方便。據測算,目前農村居民人均固定商業面積不足0.1平方米,僅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十分之一。
農戶的傳統觀念和習慣性較強。“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觀念已經在我國農民心中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雖然隨著”農二代“的信息化水平和知識水平的提高慢慢開始接受電子商務的交易模式,但過程仍然較漫長。另外,同村、親屬關系的供銷合作模式也將是農村發展電子商務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農戶擁有企業和消費者雙重屬性。農戶作為消費者的同時,更重要的身份是生產者,而往往這種生產與消費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也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又一特點。
農業電子商務趨勢
結合農業產業的特點,長尾聚集、與物流體系結合、農村市場營銷、B2B體系創新將是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和重點。
長尾聚集效應。互聯網以其平面化信息聚集特點能有效地將零散信息和需求加以匯聚,形成巨大的影響力,這就是長尾效應。而分散度較高的小散農業格局,正好符合了長尾效應發揮的基礎,通過電子商務的集約采購、新型合作社等模式都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物流體系的電子商務化。從我國整體物流行業發展來看,電子商務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支撐部分。而農村標準化物流體系的建設如果完善也將和電子商務形成互相促進,所以如何將兩者更好的結合,是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也是巨大的機會所在。
農村市場營銷。農村市場營銷將不僅僅局限于宣傳,更多的將定位在服務。市場信息的不暢通,農業技術的落后,產品質量的不確定等現 實存在的問題都為農村服務式營銷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將營銷結合在服務中,來贏得農戶心中的信任和支持,會形成長久而穩固的營銷體系。這不僅僅對于電子商務的發展,甚至整個農業產業的發展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B2B體系創新。農戶作為養殖、種植產業鏈中的一環,其生產屬性更加明顯,所以電子商務B2B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信用體系、支付、金融服務、交易衍生服務等這些市場空白將存在著巨大的商業潛力和電子商務拓展空間。
有效的整合以上趨勢,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充滿想象。(文/胡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