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6-2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眼下,正值夏菇生產的黃金期。
6月13日大清早,在印江自治縣板溪鎮凱塘村的一塊平整的土地里,伴隨微耕機的轟鳴聲,旋轉的犁頭不停地翻起泥浪,一塊塊菇床雛形初顯。
“微耕機犁旱地沒話說,犁濕地就有點"惱火"了,泥巴經常堵在犁頭上。”周剛犁一會地,就要停下來清除微耕機犁頭上的濕泥,弄得滿身是汗。
這里是該縣印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基地。眼下,蔬菜市場鮮菇緊缺,合作社決定發展36萬棒夏菇,贏得市場。為搶抓時令犁地制作菇床,周剛連自家的微耕機都拿到合作社來,并主動承擔犁地。
周剛就是當地人,剛過而立之年,但在群眾眼中,顯然是個十足的老板印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監事長、大股東,主要負責合作社的生產經營、財務審核等監理工作。
周剛卻不這么看,在他眼里,真正的老板應該坐辦公室、開小車。
不過,周剛堅信自己能夠成為真正的老板,現在政府對群眾創業十分支持。印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能夠成立,自己能夠成為大股東,也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
近年來,地處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西麓的印江自治縣,搶抓機遇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整鄉推進”,大力實施產業化扶貧,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從去年起,該縣在實地調研、考察論證后,決定在板溪、洋溪等鄉鎮發展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產業。
該縣加大資金扶持,縣財政投入2000余萬元,為農戶修建加工廠房及附屬設備,做到水、電、路“三通”。對農戶還給予每根菌棒0.5元的補貼、30%的購機補貼,對困難農戶實行貸款貼息。
當地金融部門以創建省級“農村金融信用縣”為契機,積極為發展食用菌的農戶提供信用貸款。“我們合作社籌集的218萬元資金,80%來自于信用貸款。我入股的15萬元,也是貸來的。”周剛說。
然而,合作社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去年10月,危機襲來。
“那段時間心里像滴血。”時值香菇進入豐產期,每天出鮮菇1萬多斤,然而,銷路不暢,香菇大量積壓,活生生爛掉一部分。屋漏偏逢連夜雨,價格也急劇下滑,最低時每公斤僅為1元。
為幫助菇農渡過難關,印江相關部門出謀劃策,帶領合作社理事遠赴浙江、廣東等地找銷路,同時,合作社加緊烘烤鮮菇制作干菇,減少損失。
隨著銷售市場打通,價格的不斷回升,合作社終于雨過天晴。今春,合作社32名社員喜分紅利115萬元。“去年發展的這批香菇和黑木耳全部采摘完后,總產值可達400萬元。”周剛說。
合作社的成功,當地群眾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記者來到合作社的基地,30余名當地群眾身穿工作服,腳穿水膠鞋穿梭在菇棚之中,平整菇床、擺放菌棒、蓋上薄膜。留守婦女吳德英對這些生產程序已是駕輕就熟,為了照看兩個孩子,她留在了家里,平時只做一些簡單的農活,不想能成為合作社的一名長期工人,月收入2000多元。
在合作社,像吳德英這樣在家門口上班的工人已有近百人。去年以來,他們已領取了130多萬元的薪水。
生產技術日趨成熟,建立固定的銷售渠道,合作社有了進一步做大的底氣。今年,除新發展80萬棒夏菇、冬菇,120萬棒黑木耳外,合作社還將擴大范圍,在朗溪、永義等鄉鎮建立食用菌基地。“為帶動更多的群眾致富,我們將分發70萬棒黑木耳給群眾,實行家庭式生產,合作社負責回收。”周剛說。
打過工,當過保安,開過工程車,返鄉后種過蔬菜,雖說年紀不大,但周剛的人生經歷卻很豐富。
隨著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的深入推進,周剛對創業的信心更足了。眼下,他們正籌資組建“梵凈山生態菌業有限公司”,準備把全縣發展的食用菌吸納為公司的基地,公司負責原料采購、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把印江“梵凈牌蘑菇”推向全國市場。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