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安福寺鎮桑樹河村村委會旁,幾棟現代化的菇房十分醒目,菇房的主人李志國正帶領工人們參拌菌料。誰能想到眼前這個“農民模樣”的年輕人,竟是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李志國的“菇工廠”占地約20畝,拌料車間、培養房、出菇房次第排列,20多個工人輪流作業,每天生產杏鮑菇3000多公斤,銷往宜昌、武漢等地,一年利潤達300多萬元。
李志國今年39歲。工廠化種植杏鮑菇,是李志國一直懷揣的夢想。學微生物專業的他對“菌種”有著特殊情感,畢業時,導師建議他,先到企業打工,學習他人經驗后再自己創業。
聽從了導師的話,李志國先后去往浙江、武漢、福建等地,在食用菌企業里邊打工邊鉆研。2012年,李志國和其他4個人合伙,投資1000萬元,回家鄉創辦了杏鮑菇種植工廠。李志國介紹,因為有杏仁的味道、鮑魚的口感,所以稱之為杏鮑菇,當前市場前景十分可期。
“工廠化生產,可以人為控制環境,不受外界溫度、濕度等因素影響,收益穩定。”9月26日,李志國對前來采訪的記者介紹。
今年遭遇高溫,露天種植的香菇、平菇等食用菌類出菇率低,導致市場供應緊張,而李志國工廠化種植的杏鮑菇未受天氣影響,銷售額比往年高出了10%。
創業并非一帆風順,李志國也曾遭遇過慘痛失敗。2014年,工人們制作菌種時不小心摻入了有污染的細菌,10多天后,當李志國發現十幾萬包菌種出現異常時,損失已經無法挽回,僅這一批菌種就賠了30多萬元。
痛定思痛,李志國開始制定嚴格的操作規程,要求工人們認真執行,如,培育房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工人進入前需要經過兩次消毒。“成功種植一批杏鮑菇需拌料、滅菌、冷卻、接種、培養、出菇等10多道工序,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會影響杏鮑菇的產量和質量。”李志國說。
記者在車間看到,一個個杏鮑菇爭先恐后地冒出頭,潔白可人,最大的單個重量可達1斤多。李志國說,這是精心管理的結果。
杏鮑菇生產還是生態環保的循環產業。李志國介紹,杏鮑菇的栽培原料均為秸稈、麩皮、木屑等廢料,經過50多天的培育,杏鮑菇便能“破袋而出”,采菇后的廢棄菇頭富含高蛋白,可作為其他菌類的基料或奶牛的飼料。
李志國不忘帶動鄉鄰共同致富。他的基地吸納了周邊幾十個農民打工,還有20多戶農民利用基地生產杏鮑菇廢棄的菌包,種植雙孢菇等其他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