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名片:
嘉善寧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位于嘉善縣姚莊鎮清涼村,目前基地所使用的隧道式發酵設施年最大生產蘑菇培養料2萬噸,可供500萬平方尺雙孢蘑菇生產使用,大大縮短了培養料制作周期,每平方尺產量可以超過30公斤,每公斤最高能賣到20多元。
產業風景:
走進寧遠食用菌基地,全然不同于傳統蘑菇大棚的模樣,這里的菇棚沒有一根稻草,全是鋼筋水泥澆筑的“車間”,內壁則是清一色的保溫材料,
“這里一共有有21個出菇房,每間有420平方米。”負責人沈君林帶記者走進了他新建成的蘑菇“大棚”,“大棚”室內溫度比較舒適,控制在18攝氏度左右,只見這里的蘑菇長勢良好,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再來到培養料生產場地,“大棚”室內溫度比較舒適,控制在18攝氏度左右,只見菇農們正采用機械化操作的方式,進行蘑菇培養料的發酵作業。這樣的方式可以先在室外將稻草、麥稈和雞糞等有機肥混合料進行充分攪拌和預濕,然后在隧道中經過兩次發酵,只需22天就能完成蘑菇培養料的發酵。而且隧道式發酵技術可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含量,解決了傳統培養料分配比不合理、發酵不均勻、培養成熟度差、雜菌嚴重等問題,使發酵程度達到最佳。
傳統的蘑菇大棚只能“靠天吃飯”,每年11月下旬到次年5月上旬收獲,中間有半年時間荒廢,而且傳統手工發酵方式憑經驗,一不小心就會發生發酵不均勻,出現生料、霉變等情況,影響蘑菇產量和品質,這是嘉善菇農們遇到的共同難題。
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利用資源?如何才能拉長蘑菇上市的周期?針對這些問題,菇農們開始在大棚上面做起了文章——引進食用菌工廠化生產?,F在采用工廠化的生產模式后,就可以靈活、準確地控制菇房溫度,進行恒溫生產,而且基本每兩個月就能收獲一季。
“我們這個技術可是從荷蘭引進的。”沈君林介紹道,荷蘭除了花卉外,蘑菇的工廠化生產在全世界是先進的,機械化、空調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和數字控制技術,使蘑菇種植不再受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有了現代化生產的先進性。蘑菇產業在荷蘭已經細分了市場,菌種生產、輔料供應、隧道發酵、發菌技術和蘑菇生產、加工等形成了豐富的產業分工。
“以前我的蘑菇產量在每平方尺15公斤左右,批發價在每公斤10至12元,2012年用了隧道式發酵技術培養料后,每平方尺產量超過了30公斤,每公斤最高能賣到20多元,真正實現了產量和效益的‘雙翻番’!”沈君林高興地說。
不久前,沈君林的“蘑菇工廠”還新建8間新“大棚”,每間投入近100萬元資金,這些新棚的保溫效果會更好。雖然投入較大,但他對前景十分看好,如今附近已經有十幾戶農戶加入了“蘑菇工廠”,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