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定陶縣財政局 仲偉俊
食用菌工廠化是采用工業化的技術手段,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組織高效率的機械化、自動化作業,實現食用菌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周年化。食用菌工廠化由不認識到認識,由認識到普及,在我國僅經歷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近幾年的發展尤為迅猛。現階段,全國各地幾乎每個省份都有食用菌工廠化的生產,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食用菌產業的轉型升級。
1、食用菌工廠化是產業“脫胎換骨”的客觀需要
通過調查分析全國食用菌工廠化情況,我們認識到,菇農手工勞動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比如傳統食用菌是‘自種自賣、小富即安’式的手工勞動,食用菌小作坊是‘前店后廠、自我封閉’式的手工勞動。顯然,在進行食用菌產業變革時,既要考慮發展機械化,又要破除小菇農意識,否則即使有了先進工具,菇農仍走不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所以重要的問題在教育培訓菇農。而解決小作坊問題時,既要解決設備更新,也要通過聯合打破‘門第界限’,否則即使生產力提高了也照樣成不了大氣候。同理,食用菌行業的手工勞動是一種具有小生產和小作坊雙重特點的手工勞動。因此,食用菌產業變革也勢必將面臨‘淘汰手工生產和改造小生產、小作坊’的雙重任務。這就是我們提出以標準化為先導,促使食用菌工廠化發展的客觀背景和理論依據。
也許有人認為,食用菌行業已經是一個擁有現代設計能力和管理水平、規模龐大的產業了,我們即沒有‘小富即安’的意識,也沒有‘自我封閉’的觀念,只要解決好‘機器取代手工’問題,食用菌產業變革就可大功告成。然而,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沒有落后的觀念意識,不等于沒有落后的行為。眾所周知,食用菌行業是從手工業起家的,發展至今已有幾十年歷史了,在發展過程中早已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手工化的生產‘行規’。這一‘行規’的核心要素上,既有小生產的印記,也有小作坊的特征(每項工程都相當于一個流動手工作坊,離散化、無序化)。顯然,如果我們只考慮‘機器取代手工’而不解決小生產、小作坊問題,那么改革的結果只會是把‘自產自用’的‘流動手工作坊’變成‘自產自銷’的‘固定機械作坊’,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食用菌生產方式的屬性,小生產的‘自產自銷’,小作坊的‘離散化、無序化、非標化’等固有弊端仍然存在,并繼續制約著我們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這就同只發展了農業機械沒有消除小農意識是一個道理。說到底,一個行業發展軌跡畢竟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會有什么樣的工作和生產行為。迄今為止,食用菌行業的生產方式一直沒有根本改變,也就是說,一直是在按小生產、小作坊的模式經營發展。這就是我們長期落后的癥結所在,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如不充分認識這一點,食用菌產業變革勢必難以深入。事實證明,所謂食用菌產業變革,其實就是要把離散化、無序化的小生產改造成集約化、規范化的大生產。因此,我們只有深入挖掘導致食用菌行業‘自產自銷’,以及‘離散化、無序化’的淵源,‘對癥下藥’地加以解決,食用菌產業變革才能真正修得正果。
食用菌機械化、標準化是食用菌行業實現產業變革的兩大必備要素。‘食用菌機械化’體現生產力的革命,‘食用菌標準化’意味著生產關系的變革。沒有食用菌機械化,標準化孤掌難鳴;沒有食用菌標準化,食用菌機械化同樣會受到原有生產機制的制約。只有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動,才能構成真正意義的先進生產方式,從而促使食用菌行業實現‘脫胎換骨’。
其實,食用菌小生產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還會有。事實證明,科技創新和思維創新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因素,缺少創新,即使沒有落后的意識,同樣無法擺脫落后生產方式的束縛。古希臘神廟的墻壁上有一句銘文——‘認識你自己’,它提醒人們凡事都要‘自知之明’。客觀地講,食用菌生產無非就是配料→滅菌→接種→發菌→出菇。
食用菌產業變革是一場革命。既然是革命,勢必就要顛覆傳統,并根除一切阻礙行業生產力發展的消極因素。顯然,以標準化為先導,實現食用菌工廠化可使我們從源頭入手,對整個食用菌生產體系進行重組和改造。
2、食用菌工廠化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行業發展過程中全面貫徹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客觀分析和解決行業現存的矛盾及癥結,始終把‘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聚精會神抓落實,一心一意謀發展,努力把食用菌行業打造成資源節約型、環境良好型的朝陽行業。
通過對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的調研分析,我們認識到,雖然近幾年食用菌行業一直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消耗著大量的資源和寶貴的能源,在危及人類生存環境的各行各業中食用菌行業仍是重災區之一,只有大力推進食用菌工廠化的進程,才是食用菌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
食用菌工廠化能有效改變食用菌生產離散化、無序化格局。眾所周知,節約來自集約,沒有集約就沒有節約。資源集約化、大規模生產、社會化供應是現代工業體系的基本特征,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標準化。因為,標準化是集約化的基本前提,也是規模化的客觀基礎。沒有標準化,既談不上集約,也毫無規模可言。創建食用菌行業標準體系,推進食用菌工廠化進程,是改變食用菌市場混亂格局,促使食用菌產業由外延型、粗放型增長向內涵型、集約型增長轉變的唯一有效途徑
食用菌工廠化機器取代手工是必然趨勢,發展標準化同樣無可爭議。只有實現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才能真正實現食用菌產業優質高效,才可使以往‘自產自銷’的格局演變為規模化生產。在此基礎上,我們可徹底根除小生產、小作坊模式導致的所有弊端。
3、食用菌工廠化是產業做大做強的客觀需要
食用菌工廠化企業的功能之一是主導行業發展潮流,維護行業市場秩序。一個行業如果沒有足夠多、足夠大的優質企業,相關市場就難以規范有序。長期以來,食用菌市場之所以魚龍混雜,重要原因是我們缺少真正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大企業。為解決這一缺陷,以往各級主管部門曾采取多項扶優政策措施,積極鼓勵食用菌工廠化企業做大做強,期望在食用菌界培育一批 ‘航母級’的龍頭企業。但時至今日,食用菌工廠化企業的規模依舊小而散,市場影響力更無從談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們的舉措并未觸及到阻礙企業做大做強的焦點——食用菌企業自身固有的小生產、小作坊模式。事實證明,如果不解決食用菌標準化問題,就無法化解這一‘頑疾’,優質食用菌企業也難以真正做大做強。因為沒有標準化,就無法脫離作坊經濟,食用菌企業做大做強就是紙上談兵。
眾所周知,食用菌工廠化的基本特征是生產社會化、集約化,產品規模化、商品化,交易市場化、全局化。從這一角度講,眼下的食用菌企業,無論質地是否優良,都缺少做大做強的‘基因’。原因很簡單,食用菌企業目前的經濟形態依舊屬于‘自產自銷’的作坊經濟,既不會社會化生產,也沒有集約化規模。可以說,食用菌企業在所有環節上幾乎都與大企業的做法風馬牛不相及。
也許有人認為,今天的食用菌大企業都是由昨天的小作坊裂變而來的,只要搞好連鎖經營,小作坊照樣可以成就大事業。然而,人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非標準化作坊搞連鎖必敗無疑。在未來的競爭中,如果食用菌行業(或企業)固守傳統模式,對標準化置若罔聞,最終都將被市場淘汰出局。
論市場,我們食用菌行業不比瓜果、蔬菜任何行業小;論人才,我們的菌業界精英也并不遜色;論管理水平或開拓能力,我們同樣有優勢。可是,為什么我們有這么多有利因素,但最終卻落得個‘產業化能力低下’的結論呢?歸根結底,我們沒有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沒有完成產品革命。食用菌工廠化當前的首要任務是轉變觀念、勵精圖治,以標準化為先導,盡快變革生產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形成做大做強的根基。如果一味固守傳統思維,即使眼下取得一時之利,最終還得還給市場,進行重新‘洗牌’。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講效率,講規則的市場經濟,它是公平的,也是殘酷的,它不會對任何阻礙社會進步的事物‘網開一面’。可以斷言,任何忽視標準化建設的企業遲早會被掃出市場的大門。
食用菌生產沒有標準化,食用菌企業(或主產基地)就創不出品牌,食用菌企業做大做強就是紙上談兵。食用菌企業做大做強離不開品牌,因為市場競爭的焦點是產品競爭,產品競爭其實就是品牌的競爭。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名牌瓜分天下’,只有品牌才是保證我們最終決勝天下的唯一籌碼。歷數當今國內外所有著名企業,哪一個沒有響當當的知名品牌?而所有知名品牌的背后,其實都離不開標準化的支撐。可以說,標準化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創品牌、謀發展的核心要素。食用菌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唯一出路是積極引入標準化理念,拋棄傳統生產方式,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化標準產品,進而創立出貨真價實的企業品牌。
事實證明,食用菌生產秩序要靠標準營造。沒有標準,食用菌生產勢必一盤散沙。以標準化為先導,實現食用菌工廠化是行業演變和發展的必由之路。不搞食用菌工廠化,行業就會出局,就會被逐漸淘汰,這是毋庸質疑的客觀規律。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