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用菌工廠化設施栽培的定義
食用菌工廠化設施栽培,實際上就是封閉式工廠化周年栽培。利用制泠或加熱設備和自然氣候抗衡,實現“空齡效應”。“空”指空間,“齡”指時間。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在單位土地面積內,利用設施、設備創造出適合不同菌類不同發育階段的環境,進行立體、規模、反季節周年栽培。其目的是提高周年復種指數,提高設施和設備的使用效率,提高資金周轉使用率,在短時間內獲得可觀經濟效益的一種新型的、集現代農業企業化管理的栽培方法。
2 工廠化設施栽培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長期以來,食用菌栽培均為季節性傳統小農手工作坊式栽培。菇農必須承擔自然災害、市場價格變化、技術失誤、誤購入劣質菌種等諸多風險,出售的僅是初級產品,無多大的利潤空間。他們所獲得的效益,只不過是比簡單出賣勞力稍強些。
現代農業生產是逐步向“精品農業”發展。食用菌工廠化設施栽培屬于“精品農業”范疇,生產的產品主要是反季節品種,消費對象是超市、酒樓、賓館,面對著的是中高檔消費群體。為了保證連續周年供應,只能走工廠化設施栽培的道路。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農副產品極豐富的社會里,百姓對品質要求逐步提高,只有品質才能夠激發起民眾的購買欲望。近幾年隨著老百姓生活的提高、節奏加快,日益提高營養、保健意識,導致對小包裝的需求日益增加。所謂的品質,不再停留在簡單鮮菇的外觀形態上,而是在內在的質量上,表現在其風味和口感上,顯得尤其重要,特別是絕對不能有農藥殘留。熟料栽培,原來就不存在噴農藥事情,只不過各地傳統小農手工作坊式栽培,只注意到栽培產量,連最起碼的防蟲網都舍不得投入,往往忽視物理防治為先的原則,簡陋生產,粗放管理,追求的僅是短期的經濟效益,造成病蟲害的日益嚴重,導致減產。因此,季節性傳統小農手工作坊式栽培,所生產出來的鮮菇已不能夠適合市場對品質日益苛刻的要求。
目前政府提倡外向型農業,但為了打破“綠色壁壘”,也必須進行無公害食用菌生產,才談的上和國際接軌。要達到無公害生產,工廠化生產是一個很好模式。只有將目前小農生產模式逐漸向工廠化設施栽培模式轉變,形成穩定的周年生產,并有一定規模的產量,才能使產品直接進入市場,才有較大的經濟效益。
3 投資與效益的辨證關系
工廠化設施栽培雖然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但一次性投資相對較高,使不少人望而怯步。首先對高投入辨證關系必須有清晰認識。世間任何事物,沒有絕對化的。
例如,食用菌生產過程中通常使用的攪拌機,每臺價格都在5000元左右,表面上看價格很高,如果只是在生產季節使用,一年季節性生產量僅在10萬袋左右,那么每一袋僅攪拌機設備投入就是O.05元;如果工廠化企業周年生產能力在100萬袋以上,那么平均每一袋僅攪拌機設備的投入僅僅只有0.005元,遠遠低于手工攪拌的勞動力費用支出。又如,年生產100萬袋的工廠化設施栽培企業,包括住宿等僅需要6667m2(10畝)土地,而自然季節性栽培,同樣面積土地,即使年復種3次,只能夠生產18萬袋。如果同樣生產100萬袋生產規模,年復種也3次,就需要43335m2(65畝)土地,且不說土地費用,將所需要的人工數和在管理過程來回路程所消耗的時間與工作的天數相乘,結果折合成消耗總天數,再乘以日工資,將是一筆可觀的無形消耗費用。再舉一例,為了夏天能夠工廠化生產低溫型的金針菇,就必須對栽培場所室內進行保溫處理,這是工藝要求。但有的栽培者往往為了節省保溫設施的投入或由于自身知識的局限,僅是簡單將舊廠房進行改造,采用聚苯乙烯板張貼在墻上作保溫墻。聚苯乙烯板具有保溫作用,但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其還有吸濕,增加了自重,結果使其保溫性能大幅度下降,雖然一次性投資較少,但每個月的制冷電費高達數萬元,結果一年運行下來年電費總支出驚人。
從上述的三個實例可以清晰看到投入和產出的辨證關系。存在著長期投資效益和短期投資效益辨證關系。同時也說明了食用菌工廠化設施栽培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新型產業,是一項周密、多學科知識交融的系統工程,必須事先對此有一定充分的認識。此外,工廠化設施栽培,應盡可能提高設施栽培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盡可能降低勞動力強度,減少勞動力費用。雖然投資費用增加了,但從長久來看,設備改造所產生的效益將是可觀的。
福建省閩南各地菇農長期從事季節性集約化白背毛木耳栽培,或者從事其他產業,在資金上完成了原始的積累。在目前投資渠道不明情況下,有關設施栽培中的技術都還在探索階段,利用原來從事食用菌生產所積累的經驗,進行食用菌工廠化設施栽培,主要進行秀珍菇周年設施栽培。投資近百萬元的企業,也陸續在增加,大部分企業年生產規模都在百萬袋以上。有的已經成功,有的還處于摸索階段。他們運行情況結合筆者經過十余年有關食用菌工廠化設施栽培的探索,體會到:目前在農業產業內,沒有任何一項項目能像食用菌工廠化栽培這樣,具有如此大的經濟效益。要使食用菌能夠周年生產,并上水平,設施栽培才是唯一的出路。但現在依然有不少投資者對食用菌工廠化設施栽培存在疑惑,投資額要百萬元左右,是否符合中國的國情?能否拿回投資成本?這種疑惑完全可以理解。較有一定規模食用菌生產企業這方面的困惑可能會少些。高投入必然存在高獲利,同時也必然存在著高風險,獲利和風險并存。問題是如何規避高風險。
4 體制選擇是成功的基石
筆者十余年來,受邀請參與過國營、家族、個人、股份制等多種不同體制下食用菌工廠化設施栽培企業的規劃、設計、實施的全過程,感觸很多,深刻體會到良好體制是成功的基石。
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特點:產品定位在鮮菇,不易于儲存。每日生產數量均在數百公斤以上。時刻都得使栽培的全過程控制在最佳的環境條件下。為此,就必須有與其相適應的運行體制。
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最好是采用股份制。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可能。食用菌工廠化設施栽培首先應對體制形式、產權的歸屬、技術、資金等制定合理的股份比例,協商一致,使“產權多元化”。并就具體的分工等給予明確,制定切實可行的約束機制,按章辦事,也容易形成有效監督機制。所有股東都必須明白:自己不是萬能的人,企業的運轉和發展,靠資金,搞好基本投資建設;靠技術,把握生產技術核心;靠認真管理、各人的“資源”,出效益;靠營銷策略、品牌,占領市場較大份額。還要特別指出的是:對于新開辦的企業,所有的股東都得對市場變化和競爭激烈程度、效益和風險并存有充分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所有的股東,包括技術干部都必須投入相應大小的資金,使大家都有信心。對于高級技術人才要給于一定的技術股權,必須制定對人才的持續吸引力的“期股”機制。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