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一是集約農業。充分利用資源優勢,調整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配置,依靠生物技術的突破,提高土地生產率,同時通過轉變增長方式、進行精耕細作來提高農業產出效率和效益。
二是循環農業。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建立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增長模式。目前,主要是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是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技術和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技術,積極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桿氣化,團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同時,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以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它最大優勢就是科學地安排不同生物質在系統內部進行循環、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環境條件,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產品。簡單地說,就是資源——產品——資源的閉環型經濟模式。
三是設施農業。采用現代工程技術、電子機械技術和信息技術,通過改變局部自然環境,為動植物生長提供相對可控制最適宜的環境條件,實行集約化生產,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式和模式,從而提高生產效益。農業設施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改變目前傳統的生產方式,實施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重要方向,這主要是我們可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來調節生物體生長和儲藏運輸環境的設施農業發展模式,如蔬菜、動物、花卉、食用菌等進行工廠化生產,溫室及畜舍的補光、加溫、通風、微滴灌,以及貯運中運用空調、冷藏設備等。
四是精準農業。運用3S技術,即: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監測系統(RS)等先進技術,進行定時、定位、定量地實施現代農業操作技術與管理程序,對主要優勢農作物土地精確定位。如法國、德國等國運用3S技術,按肥力輕重程度確定播種量和施肥量,可節約10%肥料和23%的農藥,依據精量播種,每公頃可節省25%的種子。
五是特色農業。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或者創造條件,以一定的資源為依托,以建立農業為主導,產業為重點,突出地方特色,適時調整農業機構,通過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使產品在數量、規格、規模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并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優勢。同時,瞄準國際市場,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培育國內和國際知名特色農產品品牌,從而獲得很高的經濟效益。首先,改進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名、特、優、稀產品的開發與發展;其次,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通過嫁接改造落地生根,形成新產品,填補空白;最后,對原有的農產品,通過技術創新和科技攻關,使其品質上檔次、功能升級,形成新產品來占領市場。
六是生態農業。即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最大優勢是在于避免了現代石油農業對石油、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物資的依賴。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又減少了污染,保護了土壤,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如我國目前的稻田養魚、養萍,林糧、林果、林藥間作,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秸桿作飼料養豬,豬糞養蛆喂鴨、雞,禽糞施農作物等。同時,用物質循環、能量轉換原理,實施腐殖肥和物理及生物驅蟲技術,生產品質好、無污染、無殘留、無公害農產品。
七是觀光農業。它主要是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發展旅游結合起來,通過產業化農業生產經營和品種結構,合理規劃布局,起到美化景觀、保護環境,提供觀光旅游、趣味性勞動、學習及享用新鮮食物的一種融直接效益與長遠效益、觀光效益與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模式。具體是利用地域優勢和現代科技手段,建造生態園、科技園、展覽園或園藝園,集科研場所、種苗培育、展覽展示、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觀光農業模式。我國幅員廣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必須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把主觀愿望與客觀實際統一起來,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發展方向,選擇最具優勢的發展模式。
(四)注重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一是提高現有農業勞動者素質。首先,選準培訓對象。目前,我國農村己擁有一批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際工作經驗農業技術人才,這些人才文化水平相對比較高,容易接受現代科學技術,再培訓成本較低,示范效應強,有以下三種對象:第一,農民技術員、科技戶、專業戶。他們可以直接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示范農業技術,帶動農業產業化,起到以點帶面、以一帶百的巨大作用。第二,農村初高中畢業回鄉的青年農民。他們年輕,且有一定文化,同時非常欠缺農業生產和科技知識,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及信息知識需求迫切,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強。第三,農村干部。他們是農民群眾發家致富的領頭人,其綜合素質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帶領大伙奔小康。其次,擬定培訓模式。培訓模式應因人而異,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可以采取就地培訓,異地培訓,遠程培訓,其他培訓等方式。培訓內容要顧及到當地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一方面,我們必須對整個農民群體提出統一的要求,對不同的農民層次制定不同的培訓標準。無論哪個地區,同一層次的農民經過培訓必須達到統一的要求。據此設置的培訓內容應該是統一的,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以要實事求是地從當地的具體情況出發進行內容設置。
二是從源頭上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素質。首先,抓好農業高等教育。農業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養要充分體現和發揮農業院校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領頭羊”作用,特別是在新知識的創造、傳播、應用方面的作用。對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一方面,需要培養拔尖人才,研究高端問題;另一方面,培養農業、農村、農民迫切需要的實用技術型人才,研究中國農村的實際問題,并努力促進研究成果的推廣、轉換和應用。其次,抓好農技人員的職業教育。要鼓勵更多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進入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學校學習,農業職業教育開設的課程及教學內容不僅與教育、科研、推廣和農業經營緊密相關,而且可根據學員的具體要求開設新課程,以滿足農業生產、經營與發展的需要。最后,盡快創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機制和環境,積極向農村引進人才。政府部門應在財力和政策上加大投入力度,鼓勵大學畢業生和有農業技術專長的人才到農村開發創業,對以各種形式到農村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工資、福利待遇方面予以補助,努力改善農業技術人才的創業環境。同時,要按市場經濟規律創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條件,把招商引資與招賢引智結合起來,努力把城市工商企業和城市人才吸引到農業領域中來,把城市人才盡可能多的吸引到農村來,做到真正把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上,以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