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同時借鑒國外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我國建設現代農業應以科學化為核心,以商品化為特征,以集約化為方向,以產業化為目標。
(一) 適度集中土地規模
一是應制定靈活的土地政策。首先,加強征地管理,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界定公益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同時要通過法律法規、合同約定、宣傳解釋等途徑,解除流轉出土地的農產的后顧之憂,確保流轉出土地的農產能夠按照流轉協議或合同按期收回承包權;其次,以法律形式確定給被征土地農民的公平、合理的補償辦法,提高每畝征地補償標準,獲取應有的流轉費,得到土地被征后應得的補助費,享受“土保”等其他有關權益;最后,明確政府對失地農民的責任,將失地農民納入社會統籌保障體系。
二是拓寬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渠道。在現階段,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流轉主要以季節性、兼業轉移為主,這種轉移無法解決土地的規模經營問題,只有實現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才能促進農業發展模式的轉換。只有降低勞動力轉移成本,才能加快城鎮化進程。所以說,要大力推進小城鎮和工業化進程,形成吸納和轉移農業勞動力的巨大“磁場”。同時,通過多種途徑增強農民向第二、三產業流動的能力,鼓勵部分農民自愿離開土地,擺脫土地束縛。
三是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土地規模的適度集中可采取多種流轉模式。其一,租賃開發型。以租賃協議、合同的方式把土地經營權租賃給其他農產或經營單位從事綠色經濟開發,農產收取一定租金;同時,原土地承包者還可以在新租賃的業主單位務工,獲取勞務收入。其二,股份合作型在農民土地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農民按照利益均等、按股分紅的原則,將承包權入股,對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價值化,使集體土地的權益以價值形式得以實現。其三,買斷經營型。主要是對荒山、荒坡、荒灘、荒水等“四荒”資源和集體低產林果園等公開拍賣,將土地使用權拍賣給經營者,使其獲得長久擁有土地使用權的穩定感和權屬感,使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流動和優化組合。其四,戶際聯營型。農產間出于共同發展和利益需要,自愿以特色產品為主導建立專業合作社,實行產、供、銷一條龍。
四是建立中介組織。培育和發展中介組織是現階段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有效途徑,要抓緊研究扶持政策,鼓勵各類農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參與經營性活動。同時,加強理論探討,盡快明確農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的合法地位,取得法人資格,以確定其參與組織活動的合法性,促進中介組織健康發展。
(二)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一是培育龍頭企業。建立一批規模大、勢力強,輻射面廣的現代農業龍頭企業。首先,采取“四個一批”,壯大龍頭企業。其一是扶持壯大一批。把國家和省(市)級龍頭企業作為重點,選擇有一定知名度企業加以扶持,使之成為農業產業化的脊梁。其二是嫁接改造一批。加大資本運作力度,對經營一般,但有一定實力的企業,通過注入資金,引進機制,使其盡快壯大起來。其三是開放引進一批。主要是制定優惠政策,創造環境,選擇優勢項目,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其四是大力發展一批。主要是創造條件,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其他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吸引一批有實力的民營企業進入農業產業化項目。其次,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提高產品質量。龍頭企業應用“公司+基地”或農產的組織群體,縱向實行種養加、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橫向實行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集約化經營,從而建立農副產品生產、深加工和市場銷售相結合的生產經營關系。龍頭企業還應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采用國際標準以及出口目標國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農產品,并在包裝、儲運方面狠下工夫,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同時龍頭企業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要進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盡快推進標明農產品產地、質量、等級的標識。再次,協調處理龍頭企業與基地或農產的利益關系,不斷完善和創新利益聯接機制。從企業發展的長遠著眼,正確處理好企業與農產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全面推行契約化經營,合同化管理,組織龍頭企業與基地或農民簽訂產銷合同,用法律形式明確和界定產銷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建立風險基金和最低保護價收購等方式,與基地農產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龍頭企業與農產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發展訂單農業,通過訂單規范產銷雙方權利和義務。最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龍頭”企業家隊伍。一方面,積極引進人才,只要能壯大發展企業,發展經濟,就要以優厚的待遇大膽引進其他行業優秀人才參與農業企業經營。另一方面,對現有的農民企業家進行提高其素質的培訓,把培養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懂經營、會管理、重信用的企業家隊伍列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
二是建立產業化經營的合作組織。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應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多類型、多層次、多領域推進,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首先,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著力搞好專業合作社建設。推動農村各類生產大戶、販運大戶和經紀人利用其生產、經營、購銷的優勢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層農業部門和農技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積極引導各類龍頭企業、工商企業利用其資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優勢組建。鼓勵基層供銷部門、科協和其他部門,利用人員、場地、經營優勢組建。同時,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專業合作組織,在強調數量擴張的同時實現質量的新提高。其次,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搞好標準化的推廣和運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堅持以質取勝,注重農業的標準化體系建設,按照市場準入制度要求,統一制訂實施產品質量和安全衛生標準,在合作社內部統一注冊商標、統一包裝,同類產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間要互相協調、互相溝通,逐漸形成良好的價格運行機制。最后,努力提高運行水平,著力開展經營活動,向經濟實體型上過渡。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只有向實體化過渡,才能增強服務實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會在帶領農民致富的同時得到發展壯大。明晰產權關系,使社員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護和體觀,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辦成一個實體化的市場主體。
三是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體系,堅持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可持續發展己成為一種國際性的理念和行為。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首先,建立相應的農業支撐體系。如科研、教學、農技推廣、培訓與生產者相結合的人才網絡體系,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創新和生產推廣相結合的應用體系,農產品生產監測監管體系,人才培養與使用,勞動者職業培訓與素質教育等。其次,制定土、水、氣、生物多樣性和食物安全性等資源和環保方面標準。這些標準,既包括產品本身,又包括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既包括對某地某國的地方環境影響,也包括對相鄰國家和相鄰地區以及全球的區域環境影響和全球環境影響。最后,圍繞設施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和技術儲備,立足于我國自然氣候條件,如光照時間、風雪冰凍期,以及自然災害的實際,加強設施農業的栽培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環境控制及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以科技推動設施農業的發展。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