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前景與趨勢
4.1前景
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在總結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國內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已經起步,不少食用菌工廠化企業也獲得了良好的效益。作為一種食用菌生產的新模式,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在我國前景良好并且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首先是市場有空間。目前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品種主要是白色金針菇,據筆者保守估計,其生產量占所有食用菌工廠化產品的60%以上,其余有限的幾個品種,諸如杏鮑菇、真姬菇、秀珍菇、白靈菇的栽培數量較少。盡管工廠化栽培的產品成本高,主要消費對象是高端消費群體,但由于生產量少,除個別不適合中國人口味的品種外,大部分品種市場空間還較大;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群體將逐漸向中、低端消費者擴展,市場將不斷擴大。其次是品種有余地,一方面我國目前常規食用菌生產的品種達60余個,應該可以從中篩選出更多適于工廠化生產的品種;另一方面,我國乃至整個亞洲,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品種還局限于木腐菌,草腐菌的工廠化生產近乎空白,草腐型食用菌的工廠化生產可值得探索、開發;此外,目前生產的品種主要是中、低溫型食用菌。從理論上分析,工廠化生產中,對環境升溫的成本應該低于降溫的成本。因此,中、高溫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4.2趨勢
首先,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在品種上向多菌類方向延伸。木腐菌、草腐菌并行,高、中、低溫全面發展。隨著工廠化生產的不斷發展,現有品種終究有達到市場飽和的時候。開發其它品種既符合市場的需求,也是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自身發展的需要。其次,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在設備、設施的投入方面將趨于理性。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尚有很大的差距,在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設備、設施方面不能像日本、韓國或者歐美追求高度的自動化和機械化。而應當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特點有所取舍。在環境控制、尤其是菇環境控制方面的設備、設施不能吝嗇,而在拌料、裝袋(瓶)、搬運、采收以及廢料處理等環節則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適合中國國情的方案,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固定資產投資。第三,食用菌工廠生產的配套行業將逐步興起。社會發展是以分工專業化為方向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也不例外。從歐美蘑菇工廠化生產發展的歷程看,生產的分工是逐漸細化的。在菌種供應、培養料發酵、覆土加工等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形成了互相聯系而又各自獨立的企業。從趨勢上看,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食用菌工廠生產的發展速度要高于歐美和亞洲其它國家,工廠化生產的配套行業極有可能隨之崛起。第四,菌糠的處理利用將趨于合理。食用菌生產原料,經菌絲酶系的作用,木質素、纖維化被降解,而蛋白質、脂肪和其它營養物質則有所增加,菌糠具有多種用途,可以成為飼料、肥料、和沼氣生產的原料。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大量菌糠,處理不好是廢物、是負擔,利用得好則是資源。環境保護和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自身發展的需要都決定了菌糠的處理利用要合理、優化。(吳少風)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